批判地理学(Critical geography),又称为激进地理学(Radical geography),是一种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取径作为研究和分析的一种地理学次领域。
尽管在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上存在多元性。因而缺乏明晰的理论认同,但是,批判地理学基于对生产(再生产)人群和地方之间不公平的社会一空间过程的共同关注,将不同理论取向(如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聚集到了一起。
换句话说,批判地理学家因其共同的意识形态立场和研究,以及推动更公平世界的愿望而站在了一起。这种对产生了不平等、不均等、不公平和剥削性地理现象的社会、文化、经济或政治关系的研究和改造的兴趣,明确体现于批判地理学对道德哲学问题、社会和环境公平问题的关注,以及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努力上。
发展批判地理学的发展可以被视为地理思想史的四个转折点之一(另外三个为环境决定论、区域地理学、计量革命)。虽然后来实证主义取径对于地理学而言仍有重要性,但批判地理学兴起后,批判计量革命将实证主义引进地理学领域。
这现象使人本主义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这两个主要的思想流派短暂复出。行为地理学试图抵抗计量地理学讲求以数据来解释人类行为的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短暂的兴起,试图更深入地了解人们是如何感知地方、选定位址、并试图挑战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的社会的数学模型。但行为地理学缺乏健全的理论基础,仅止于描述层面。
就在行为主义的方法不足的情况下,批判地理学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兴起。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反击规范性技术的实证主义的计量方法。
而这些流派中,最成功的莫过于人本主义地理学,最初为行为地理学的一部分,但反对以计量方法来诠释人的行为与思想,故从行为地理分出。人文主义地理学借用许多人文学科及哲学的理论与技术,例如存在主义与现象学。
此外,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产生使沉寂一段时间的文化地理学复兴,并诞生了一些新的领域,例如女性主义地理学、后现代主义地理学、后结构主义地理学的出现。
计量革命计量革命是西方地理学的一次地理学研究方法的革新,始于20世纪50年代,于60年代兴盛。在计量革命中,地理学家们把数学统计方法应用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其他学科的定律、规律也用来研究人文地理问题,使人文地理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揭示了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空间规律性。70年代后,地理学研究中有片面追求定量化、滥用数学公式的趋势,但也有头脑清醒的人认识到,计量革命仅仅是一种研究手段的更新,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研究方法,也不能完全解释地理现象,它只有和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1
香港批判地理学会香港批判地理学会是一非政府研究组织, 以地理角度探讨各类香港城市发展议题,提供组织资料、活动资讯、评论文章与论坛。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屈明 - 副研究员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