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儿童或青少年反社会行为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儿童或青少年反社会行为是指在儿童或青少年做出的某些违背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做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害乃至严重破坏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形成一方面有个体特征和遗传因素的原因,另一方面又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简介反社会行为是指那些违背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做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害乃至严重破坏的行为。儿童由于年龄的限制在这方面表现的不慎明显,但是随着个体的发展,部分个体会在某个特定的阶段出现这样的行为。青少年期(11-18岁)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期与过渡期,处于该时期的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个体内心的矛盾,使得他们不得不克服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因此,青少年期通常会出现更多的反社会行为。1

行为表现青少年期出现严重违法和犯罪行为的只有少数个体,出现较多的行为现象的排序如下:显著高于其他行为的有醉酒、破坏公物、早恋、撒谎、逃学、吸烟和向父母骗钱;其次出现较多的包括赌博、色情活动和进入违禁场所;再次为强要财物、偷窃、打架、使用违禁药物、顶撞师长等。而经过大量的研究证实,在青少年时期的这些行为,会发生延续性的变化,最终,个体早期的反社会行为会使他们未来的工作存在困难,也会致使婚姻和家庭关系紧张。1

影响因素环境因素确切地说,环境因素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良好的环境下生长的个体,出现的反社会行为相对较少;而在不良环境中生长的个体,则会出现较多的反社会行为。这种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2

1. 家庭环境的影响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是个体获得行为的重要途径。因此,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可以说,如果想让一个孩子健康地成长那必然离不开合理而又正确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结构与和谐程度对青少年的各方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学者施学忠等人曾通过对569名中小学生的测试探讨了家庭教育方式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系,证实了不良教育方式易使青少年出现各种情绪行为问题、学业不良和反社会行为。国外也有学者通过严格的实验设计验证发现,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够减少青少年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反社会行为。还曾有研究证实了受虐经历对反社会人格发展会有重要的影响。同样,家庭结构的不完整、重组家庭以及家庭冲突的存在也是导致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重要原因。父母离异和单亲家庭往往会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孩子,通过调查发现,与父母分离5年左右的孩子在青少年期更容易出现问题。在我国,据有关部门对全国八省市2000余名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的一次调查中发现,父母分居、离异、再婚和丧偶的占24.1%,家庭成员或近亲属中有犯罪记录的占20.5%。由此,不难看出家庭因素在青少年成长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3

2. 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继家庭教育后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以及学校的政策与理念对学生的成长、行为塑造及心理发展有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我国虽然已经实行素质教育,但是一些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学校对于升学率的过分追求,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压力。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承受能力,使得学生产生了对于学习的厌烦情绪;还有部分教师伤害了成绩较差学生的自尊,致使部分学生辍学,流散于社会中;并且有些学校缺乏与家庭的沟通也是导致学生出现问题,产生反社会行为的重要原因。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价值观偏差,在学校中形成了不良的攀比之风,畸形的价值观的形成也导致了反社会行为潜移默化的形成。1

3. 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致使当今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诱惑,而青少年自身成长的发展特性又决定了他们动荡的心理特点,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有大 量证据证实了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社会文化与大众传媒的误导会造成青少年的耳濡目染,受到不良影视以及网络文化的错误信息的影响,使青少年置身于不良的文化氛围,则会摄入其中传递的不良信息,致使青少年产生了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而且有部分网吧疏于管理,为了赚取利润,使得一些青少年有机可乘。曾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暴力游戏和影视暴力场景会增加攻击性行为的概率;暴力的各种工具也会增加个体的暴力想法以及冲动,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会减少;并且影视暴力会对人的大脑造成影响,大脑额叶功能随之改变。还有一方面是贫富差距和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社会的对抗,而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是行为问题产生的最有力和影响最持久的危险因素。1

个体特征与遗传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不仅是环境因素的作用,还有部分原因是由于个体自身的心理及生理发展特点所导致的。从个体自身方面来看,青少年本身自控力较弱,好冲动并且容易被诱惑实施侵犯行为,自制力较差。心理方面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动荡时期,很容易出现心理的波动,成人的稍有疏忽可能会引 起青少年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出现。除此之外,基因遗传也是反社会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许多国内外的证据也证实了这一观点。有关收养的研究表明“与不具有反社会及遗传基因家庭中的个体相比,一个具有反社会背景家庭中的个体出现反社会行为的危险性会增加”,有关双生子的研究也发现,双生子中的一个出现反社会行为,那么同样行为在另一个中出现的几率也会增加。还有研究证明,反社会行为倾向的发展还受到了基因因素的影响,例如单胺氧化酶基因、五羟色胺转运蛋白基因、多巴胺D2受体基因等,而特定的基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方式也会影响个体的反社会行为。4

干预对策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未来,而他们又处于一个可塑性高而且精力旺盛的时期,所以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和矫治的机制,积极采取有效的防范以及整顿措施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上文中影响因素的分析,对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干预以及预防提出以下几方面对策:

1. 家庭

家庭方面,父母应对孩子的成长阶段的特点有所了解,让孩子说出心里话,适当地进行沟通,并且应该去尝试学习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并应言传身教。不 应对青少年实施暴力式的家庭教育,不可全盘否定他们的错误,也不能对其置之不理。对青少年施以平等尊重、关心呵护式的教育,并且应当时常对其进行鼓励与表扬,这样可以促进青少年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加快进步的速度。与此同时,家长应对自身负责,维持家庭结构的完整与稳定,并为孩子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出努力。5

2. 学校

学校方面,给予家庭困难的学生补助资金,减轻学生的家庭负担;经常关注学生的心理行为动向,并与家长及时进行沟通;并且教师应对成绩差的学生进行课业辅导与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不可只凭成绩将学生分层次;加强思想道德以及爱国教育,从学科中渗透德育以及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规范,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律的意识以及能够明辨是非,并且有良好的自我保护能力。可以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与行为矫治,防微杜渐,减少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意识,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积极行为进行影响。5

3. 社会

社会方面,政府部门应该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成长的各种犯罪,并且做好犯罪青少年的改造工作。政府应同卫生、教育等部门联合,将青少年心理问题以及青春期的特殊性问题进行引导和教育,可以举办心理讲座并进行团体辅导。而且,应当不断加强社会的综合治理,积极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观念,清理校园周边的娱乐场所,给青少年一个远离暴力与淫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保障青少年有一个较好的成长空间。5

4. 个人

个人方面,青少年自身应对自己严格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奋斗目标。在面对困难时应当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不断发现总结自身问题,慎重选择朋友,经常与老师和家长交流自己 的近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5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玮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