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干式壳管式蒸发器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定义

干式壳管式蒸发器实际上就是管内蒸发的卧式壳管式蒸发器。其制冷剂液体的充装量很少,大约为管组内部容积的35%~40%,而且制冷剂在汽化过程中不存在自由液面,所以称为干式蒸发器。图1示出了一种干式壳管式蒸发器结构图。工作时制冷剂液体在蒸发器管3内蒸发,而载冷剂(水或盐水)在管外被冷却。为了增加管外载冷剂流动速度,在壳体内横跨管簇装设折流板6。折流板多做成圆缺形,而且缺口是上下相间装配。1

简介制冷剂在管内完全蒸发并过热成为过热气体,这有利于使用热力膨胀阀自动调节供液量。通常使用的制冷剂有R22、R134a、R407c、R410a等。因为制冷剂在管内蒸发,只要管内流速超过4m/s,就可以把管内的润滑油带回压缩机,回油方便。在设计当中,壳程采用GB151或TEMA规定的E型结构(折流板型式),折流板的缺口大小根据载冷剂的物理性质与流量大小开15%~50%的缺口,通常情况下,折流板缺口的流速与载冷剂横向掠过管束的流速大致相等,为了保证换热效果,折流板与壳体内壁的间隙、换热管与折流板的间隙要小于或等于GB151或TEMA规定的最小间隙,特别是在低温情况下,这些间隙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在低温情况下,载冷剂一般为高粘度流体,流速慢,热阻相对增大,间隙泄漏更加明显,所以在低温情况下对间隙的控制一定要更加严格。1

与满液式蒸发器相比优缺点满液式蒸发器的最大特点就是制冷剂(通常为氨)液体在蒸发器内占据了大量的空间,通常淹没蒸发器的一半以上容积。满液式蒸发器就是靠液态制冷剂淹没大量载冷剂管束,在管束表面蒸发而使载冷剂降温的。由于传热面大,沸腾传热系数高,所以满液式蒸发器的制冷能力较高。但是它需要注入大量制冷剂,并且在采用氟利昂时,润滑油的分离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满液式蒸发器主要用于氨制冷系统。

优点(1)使用R11、R12等能溶油的制冷剂时,能将润滑油带回压缩机。

(2)制冷剂用量少,为相同制冷量满液式蒸发器的三分之一。

(3)当载冷剂为水时,即使蒸发温度低到0℃附近,也不会出现结冰现象。

(4)常用热力膨胀阀供液,比浮球阀简单可靠。

缺点(1)当采用多流程时,气、液两相制冷剂在端盖内转向时会出现分离,从而造成了下一流程中各管子中制冷剂流量分配不均匀的不利现象。含气量越多,分配越不均匀,甚至会使有些管内无液体或液体很少,从而使这些管子失去了蒸发冷却的作用。所以在设计端盖转向室的型线时要特别注意。

(2)由于折流板与壳体之间一般有间隙,传热管与折流板上的管孔之间也有间隙,所以载冷剂就会通过这些间隙泄漏(即载冷剂短路),降低了水侧的换热效果。

注意事项(1)制冷剂有多个流程,在端盖转弯处如处理不好会产生积液,从而使进入下一个流程的液体分配不均匀,影响传热效果。

(2)水侧存在泄漏问题,由于折流板外缘与壳体间一般有1~3mm间隙,与传热管之间有2mm左右的间隙,因而会引起水的泄漏。实践证明,水的泄漏会引起水侧换热系数降低20%~30%,总的传热系数降低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