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传统耕作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土壤耕作的作业项目很多,水田与旱田不同,各地区也有很大差别。但是,基本的作业项目包括耕、耙、耱、耪、耢、中耕和镇压等。耕作方法是否合理与土壤类型、作物种类、环境条件直接相关。

传统的耕作方法(conventional tillage)传统耕作法可用机械、畜力或人力进行土壤耕作,创造有一定深度的疏松的耕层,并与耙、压、耱等表土耕作措施相结合,协调耕层(有时包括底土)三相比的关系。1

分类犁耕犁耕是用犁具将土壤翻转或进行深松土的作业,是大多数耕作的首要作业。耕翻后使土壤变松,提高了土壤的通气、透水、蓄水保墒能力,增加了根系活动和吸收水肥的范围。有利于翻压在土壤中的作物残茬、杂草和有机肥的腐烂分解,起到除草肥田、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的作用。还可以结合进行化肥深施、土壤消毒等作业。

秋耕一般宜早、宜深,以利蓄水保墒和下茬种植。冬耕晒垡,通过冻融交替,促进土壤风化。春耕宜早宜浅,紧接着耙、耱、镇压作业,减少漏风跑墒。

耙地翻耕后的土壤往往出现土坷垃(砂土例外),地面不平,容易跑墒,所以紧跟着要进行耙、耱和镇压等整地作业。耙地的作用就在于破碎表土的土块,平整地面,破除板结,疏松表土,防止水分蒸发,创造上虚下实的孔隙分布状况。耱地又称耢地、盖地,它通过耱擦地面使表土细碎,平整(并有轻压作用),很快形成很薄的疏松散碎的干土层,起着覆盖保墒作用。耙地还有混匀土壤促使土肥相融的作用。耙地可以耙碎坷垃,有利于保墒,据观测,耙地后除最表层土壤含水量稍低外,整个土体含水量都有所增加。

中耕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间疏松表土的作业,其作用主要是破除板结,増加水的人渗率,改善土壤通气性,清除杂草,调节土温和减少蒸发等雨季临近时进行中耕,使土壤疏松,活土层增厚,能显著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作物生育期间进行中耕,可以清除杂草、疏松土壤,切断与下层土壤毛管的联系,减少蒸发,以利保墒,故有锄头底下有水的说法。如有些地区在玉米定苗后(苗高33cm左右)雨季临近时进行深刨(深20~30cm),使土壤疏松,活土层增厚,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使深刨地土壤含水量比未深刨的多1%~2%。中耕松土除破除表土板结外,也改善了土壤通气状况和温度状况。据测定,深刨地较一般地表层0~20cm土温早晨低1℃,中午高1℃,晚上高0.61℃,日平均土温稍有提高,昼夜温差加大,故又有锄头底下有火之称。也有农谚说早中耕,地发暖勤中耕,地不板深中耕,抗涝又抗早。所以在雨(灌溉)后应适时进行中耕松土,破除表土板结可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小麦地耧麦锄划,玉米、谷子地中耕耪地都有利于土壤通气、保墒、调温和养分转化,从而对控制作物蹲苗、扎根、壮秆、防倒伏、增重等都有良好作用。

镇压镇压可压碎压实表层土壤,增加毛管作用,具有保持土表湿润的作用。进行镇压的时间可在播种前或播种后。当土壤过于疏松或有坷垃架空而作物种子较小时,宜进行播前镇压,既能保证播种均匀,又利于破土出苗。种子较大而出苗较易的作物,实行播后镇压,可使种子和土壤紧密接触,有利于种子吸水发芽。此外,镇压必须在地面较干燥时(比适耕时的含水量稍低)进行,否则会使土壤板结。

镇压可以压碎坷垃,压紧表土,压平地面,减少大孔隙,防止漏风跑墒又可以接通毛管,起到提墒作用。同时,镇压还可以提高土壤的导热性。一般除播前整地进行镇压外,各种作物播种后也都要进行适当镇压,使种子与土壤接触紧密,以利于种子吸水发芽。镇压要看土壤质地和墒慨例如砂性土墒情差宜多压、重压,以利于提墒保墒黏性土墒足时不宜镇压,以免土壤压紧板结。冬麦地冬前和早春镇压可以压碎坷垃,压紧裂缝,防止跑墒,减少冻害。1

不利之处传统翻耕也有不利的方面:一、翻耕使湿土裸露,加快了土壤水分的散失,不利于保墒,尤其在春旱情况下。二、翻耕加速土壤有机质的氧化分解,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三、翻耕需要较大动力投人,加大农业生产成本。四、长期翻耕容易形成犁底层,造成土壤紧实,影响土壤的通透性等。五、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翻耕后的田地土壤裸露,容易造成土壤风蚀,导致土壤肥力退化,形成沙尘暴,破坏生态环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