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状
最早的化粪池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化粪池就是流经池子的污水与沉淀污泥直接接触,有机固体藉厌氧细菌作用分解的一种沉淀池。最初化粪池作为一种避免管道发生堵塞而设置的截粪设施,在截留、沉淀污水中的大颗粒杂质、防止污水管道堵塞、减小管道埋深、保护环境上起着积极作用。在我国,化粪池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配套生活设施,几乎每一个建筑物都设有相应的化粪池设施。
砖混化粪池由于设计、施工、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致使95%以上的化粪池使用1-2年后开始严重渗漏,由于不被人重视,化粪池渗漏问题严重污染了地下饮用水源和城市地下供水管道,更为严重者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倾斜。另外,传统砖混化粪池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处理水质差,排出污水严重超标,大大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工作负荷,在无市政管网的少数地区将传统化粪池处理后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湖, 给周边河湖水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传统化粪池由于技术含量低,腐化功能差,清掏周期短,如果日常维护管理不到位,还会出现沼气中毒、爆炸等不安全隐患。
基本原理化粪池是一种利用沉淀和厌氧 发酵的原理,去除生活污水中悬浮性有机物的处理设施,属于初级的过渡性生活处理构筑物。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粪便、纸屑、病原虫,悬浮物固体浓度为100~350mg/L,有机物浓度BOD5 在100~400mg/L之间,其中悬浮性的有机物浓度BOD5为50~200mg/L。污水进入化粪池经过12~24h的沉淀,可去除50%~60%的悬浮物。沉淀下来的污泥经过3个月以上的厌氧消化,使污泥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稳定的无机物,易腐败的生污泥转化为稳定的熟污泥,改变了污泥的结构,降低了污泥的含水率。定期将污泥清掏外运,填埋或用作肥料。
主要构造三格化粪池由相联的三个池子组成,中间由过粪管联通,主要是利用厌氧发酵、中层过粪和寄生虫卵比重大于一般混合液比重而易于沉淀的原理,粪便在池内经过 30天以上的发酵分解,中层粪液依次由1池流至3池,以达到沉淀或杀灭粪便中寄生虫卵和肠道致病菌的目的,第3池粪液成为优质化肥。
新鲜粪便由进粪口进入第一池,池内粪便开始发酵分解、因比重不同粪液可自然分为三层,上层为糊状粪皮,下层为块状或颗状粪渣,中层为比较澄清的粪液。在上层粪皮和下层粪渣中含细菌和寄生虫卵最多,中层含虫卵最少,初步发酵的中层粪液经过粪管溢流至第二池,而将大部分未经充分发酵的粪皮和粪渣阻留在第一池内继续发酵。流入第二池的粪液进一步发酵分解,虫卵继续下沉,病原体逐渐死亡,粪液得到进一步无害化,产生的粪皮和粪厚度比第一池显著减少。流人第三他的粪液一般已经腐熟,其中病菌和寄生虫卵已基本杀灭。第三池功能主要起储存已基本无害化的粪液作用。
三格化粪池厕所的地下部分结构由便器、进粪管、过粪管、三格化粪池、盖板五部分组成。便器:由工厂加工生产或白行预制,便器采用直通式,与进粪管联接,也可使用水封式便器,不再安装近粪管。
进粪管:塑料、铸铁、水泥管均可,内壁光滑、防止结粪、内径为10cm,长度为30-50cm。过粪管:以塑料管为好,直径为10-15cm,1-2池间的过粪管长约70-75cm,2-3池间的过粪管长约50一55Cm。
三格池:用砖砌水泥粉壁面或水泥现浇,预制均可,以"目"字形为主要类型,若受地形限制,"品"形、"丁"个型摆都也可。容积达到贮粪2个月为宜。三格池有效深度应不少于1 cm ,1至3格容积比例一般为2:1:3。
盖板:可自行预制,要做到既密闭,又便于清渣和取粪。
主要作用化粪池是一种基本的分散性污泥处理设施,污泥治理是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从系统学的角度,污泥治理分为三个层面“源头防控、中间处理、最终处置”,其中在源头环节,化粪池承接消纳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污染物,在环保减排方面功不可没。
按照化粪池标准设计图集中的数学模型及污泥定额,我国13.6亿人口每年产生的粪便污泥在腐化缩减后的数量约1.38亿立方,而估算全国污水处理厂每年产生的污泥总量约3000万吨,其中巨大的差额部分应该就是消纳在化粪池中。化粪池主要是生活污水的污泥,污泥产业链应该呈现一个倒三角形,化粪池承接、消纳了大部分污泥,污水处理厂处理其他的部分污泥,最小量的稳定污泥进行最终处置。因此,根据物质
守恒定律,如果取消化粪池,那么巨量的污染物就必然向其他环境和环节转移,将会制造处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环境压力,所以,在没有出现比化粪池更适合消纳污染物的产品之前,取消化粪池明显是不科学的。
化粪池是消纳污泥的分散性设施,发挥源头消纳、防治污泥的重要作用。1
存在的问题化粪池在减排环保方面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负面问题,主要表现在堵塞问题、爆炸问题、环卫及二次污染的处置问题,这些问题在公共安全、公共环卫、环境保护等方面都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污水处理厂水质处理不达标,进水COD与设计值不匹配等因素,也就出现了取消化粪池,提高污水处理厂污水进水C/N的声音。
化粪池的负面影响也是取消化粪池的主要理由。1
建议及解决方案化粪池问题涵盖了化粪池的新建设施和存量设施,以及相关的建设、使用、维护、管理等问题,也正是因为化粪池的存在,才形成了化粪池设施、化粪池清运、粪污处理、处置及利用的一个建设、服务、处置产业链。所以,解决化粪池相关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产业链的几个点或环节的问题,可以用分散性污泥防治的思路解决粪污问题,关于分散性污泥防治的建议及解决方案:
1、建议采用系统的思路和路线,不要把化粪池设施、粪污环卫处理、污泥处置作为独立的问题对待,采用系统管理方式,从产品升级、工艺优化、服务完善角度,构建“源头消纳防控、中间粪污处理、最终处置利用”的分散性污泥防治系统。
2、对于新建化粪池设施,建议对传统化粪池进行技术改进和产品升级,把化粪池改进成高位储泥消纳池,通过产品升级,从产品自身的层面解决化粪池的堵塞、消纳、浓缩等产品问题。
3、对于存量化粪池的管理及粪污处理,建议从优化粪污处理系统技术和工艺的角度,在城镇粪污环卫处理系统中,增加中转浓缩处理池,它的作用类似于垃圾处理的中转压缩站,进而解决粪污含水率高所造成的偷排、清运处理成本高、地域分散等问题,化整为零,用分散性粪污处理设施解决分散性的化粪池问题。
4、关于粪污的最终处置,腐化的粪污原本是优质的有机肥,但是由于社会发展及多方面因素,缺乏了有机肥利用的市场操作性,既失去了有机肥利用的机会,也造成环境污染隐患。因此,建议粪污的最终处置,走产业化方向,以污泥资源利用为主,以污泥的卫生填埋为辅。
5、加强政企合作,分散性污泥防治是一项系统性的公共服务,涉及分散性污泥防治的不同环节,建议发挥政府部门的指导、引导和监督作用,利用企业技术、经营条件,促进政企多方优势条件的组合,达成对分散性污泥防治问题的有效解决。
6、加强化粪池工程建设和污泥处理处置服务的监管,规范行业标准和要求,形成分散性污染物、污染源管理和防治的数据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