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单胺假说认为:抑郁由单胺能神经元活动不足引起。抑郁症能够被MAO抑制剂以及5一羟色胺或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所缓解的事实为单胺假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由于抑郁症状对强多巴胺激动剂(如安非他明和可卡因)没有反应,研究者们便主要将注意力放在了另外两种单胺类物质上:去甲肾上腺素和5一羟色胺。
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假说从多巴胺激动剂能够诱发阳性症状的事实中获得了支持。同样,单胺拮抗剂能够诱发抑郁的事实为抑郁症的单胺假说提供了支持性证据。数百年前,人们发现,从东南亚的一种灌木——蛇根木(Rauwolfia serpentina)——中提取到的生物碱具有治疗蛇咬伤、循环系统疾病和精神错乱的作用。
从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利血平有一个严重的副作用:导致抑郁。利血平干扰突触小泡内单胺类物质的储存,减少神经突触释放单胺类物质的量。结合这些证据可见,单胺拮抗剂诱发抑郁,单胺激动剂缓解抑郁。2
经典单胺假说尽管各类抗抑郁药结构不同且作用于单胺能神经元不同位点,但均可急性提高突触单胺水平。某些抗抑郁药(如TCAs、SSRIs、NRIs)阻断特定单胺的重摄取进入神经末梢。某些抗抑郁剂(如苯乙肼)抑制MAO,增加单胺存贮与释放。阻断突触前膜α2自身受体同样增加单胺释放。另外耗竭脑内单胺的药物(如利血平)可诱发抑郁症。1965年,Schildkraut提出经典的“单胺假说”,即抑郁症发生与脑内NE和5-HT等单胺水平低下密切相关。但该假说对许多现象无法解释,如:①有些增加单胺功能的药物(如可卡因,苯丙胺等)并无抗抑郁活性;②并非所有抑郁病人对同样抗抑郁药都有同样效应;③抗抑郁药提高脑内单胺在几小时就完成了,而其抗抑郁疗效的产生却需要2~6周等。3
现代单胺假说进一步研究发现,抗抑郁药急性提高单胺水平是药物效应的早期阶段,这种急性升高可诱导单胺系统产生长期适应性改变,结果导致抑制性自身受体(包括突触前α2、5一HT1B受体)及胞体树突(somatodendritic)5一HT1B自身受体失敏,这些抑制性受体失敏会导致中枢单胺能活性进一步升高,并产生治疗效果。而且已经证实,阻断α2或5一HT1A受体可增加重症抑郁治疗的有效率。因而,抗抑郁治疗效应与单胺的自身和异源性调节受体的长期适应性改变密切相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