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浮桥,指用船或浮箱代替桥墩,浮在水面的桥梁。军队采用制式器材拼组的军用浮桥,则称舟桥。浮桥的历史记载以中国为早。 记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记载周文王姬昌于公元前1184年在渭河架浮桥。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公孙述在今湖北宜都、宜昌间架设长江浮桥。西晋武帝泰始十年(274年),杜预在今河南孟津附近的黄河架设河阳浮桥,曾持续使用达800多年。在国外,波斯帝国居鲁士大帝于公元前537年在美索不达米亚修建过浮桥;泽尔士一世于公元前 481年为进军欧洲曾在赫勒斯滂(现为达达尼尔海峡)建浮桥,以连接欧、亚大陆。1
结构形式浮桥的结构形式有两种:①传统的形式是在船或浮箱上架梁、再铺桥面。②舟梁合一的形式,或船只首尾相连,成纵列式,或将舟体紧密排列成带式。为保持浮桥轴线位置不致偏移,在上、下游需设缆索锚碇。为与两岸接通,在两岸需设置过渡梁或跳板。为适应水位涨落,两岸还应设置升降码头或升降栈桥。2
应用浮桥可用于人行、公路、铁路。其构造并不复杂,架拆也方便,但维修费用高。平时可用以应急救灾或作为临时性交通设施,战时可用以保障军队迅速通过江河军用的制式舟桥,为增加其机动性,常用轻金属制成自行式的。2
举例黄河浮桥山东在1987年就有了第一座黄河浮桥,发展到今天将近70座,在山东大约四五百公里的黄河沿岸,平均每10公里就有一座浮桥。河南最早在与山东交接的濮阳市建设浮桥,此后山东人沿着黄河向上游进军,现在河南已建有11座浮桥。同时,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也建有浮桥。1
与传统的浮桥不同,现在黄河浮桥上铺的是厚钢板,桥面平坦;承载桥面的也不是木船或竹筏,而是一些船形的钢铁浮箱,浮箱叫承压舟;并排的浮箱之间,由拳头大小的螺栓相连接,方便行人和车辆通过。浮桥的承压舟是由专门的造船厂生产的,几十吨重的车辆过桥没有问题。另外,每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或预报花园口流量超过3000立方米/秒时,浮桥在两个半小时之内就能拆除,所以安全是有保障的。1
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大木柱45根,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黄河结冰则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的诗句,就是当时浮桥的写照。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龙锁蛟”也是指这种景色。1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陕甘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银30.669万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将浮桥改建为长2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1
泉州浮桥北宋皇佑初年(1049年),泉州郡守陆广造舟为梁,名曰“履坦”,一名“浮桥”。至元丰七年(1084年)转运判官谢仲规再修,断舟以续梁道,改名“通济”。绍兴三十年(1160年),提刑陈公与弟贺州同谋,枢密口公及僧文会助之,建石桥,长八十丈,翼以扶栏.郡乘邑志均载其事。关此浮桥,名太守王十朋记之以诗,有“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世无刚者桥岂成,名与万安同不泯。”明代朱褴也书记其略。如今,浮桥的两端桥头已不见踪影,只留下中间一截桥身怅然面对正在拓宽的笋江新桥。伴随着浮桥的断塌,泉州名景之一“笋江月色”再也无处寻觅,只有几个残留的桥孔,在秋风中顾影自怜。1
900多年前始建的浮桥,又叫笋江桥,长200多米,桥墩15座。听说以前每年中秋夜,乘船到江中,就能看到清源山、紫帽山相连在一起的倒影;而笋江桥下,16个桥孔都倒映着一轮皓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