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物种组合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基本内容

组合始终贯穿于整个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物种的形成离不开组合,组合创造了物种。无机分子通过组合形成了小分子有机物,如甲烷、氨等,小分子有机物组合形成氨基酸、核苷酸等,再组合便形成蛋白质、核酸等,蛋白质、核酸等组合成多分子体系,多分子聚合体产生膜与外界隔开便形成了原始的细胞。

组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自我发生的,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原始细胞产生后,真核生物发生,真核生物产生的内共生说是组合说的一个具体例子。

物种的形成有两种基本模式:渐进式和跳跃式。大多数物种是在地质上可忽略不计的短时间内完成的,这个迅速的过程叫做成种作用。而物种通过大变化而形成后,其变化就进入一个相对缓慢的阶段,这就是“平衡”阶段。

物种组成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是该地区阔叶红松林经皆伐和火烧等破坏后恢复形成的主要次生林类型之一,是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系列中的重要阶段。参照巴拿马巴洛科罗拉多岛(Barro Colorado Island,BCI)50hm2热带雨林样地的技术规范,于2005年在长白山北坡的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了一块5hm2的次生杨桦林长期监测样地,对样地内所有胸径≥1cm的木本植物进行了详细的定位调查。

对样地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的分析表明:次生杨桦林样地物种组成丰富,共包括16科28属44种;区系特征明显,北温带成分占主要部分;样地内被监测的树木个体数为20101,不包括分枝的独立个体数为16565;优势树种明显,从个体数、平均胸径、胸高断面积和重要值等分析来看,演替先锋树种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在群落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但从径级结构来看,它们的更新却非常差,随着演替的进展,这些先锋树种将逐渐走向衰亡;阔叶红松林中的主要树种如红松(Pinusko-raiensis)和紫椴(Tilia amurensis)等已经在次生杨桦林中占有了一定的比例,林下更新良好,逐渐进入林冠层并最终取代杨桦等成为该森林的优势种;从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来看,演替先锋树种和阔叶红松林中的主要树种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性分布格局,而其它的小乔木和灌木树种则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性分布格局,但与地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1

研究表明,物种组成显著影响群落的补偿效应。在施肥情况下,物种丰富群落有较高的补偿效应: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群落补偿效应有降低趋势,但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密度对补偿效应的影响变得不显著;施肥显著提高了群落的补偿效应;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群落补偿效应有升高趋势。2

干扰因素在岷江上游大沟流域 ,沿着人为干扰梯度 ,调查了退化榛栎群落的结构及其物种组成变化。结果表明 :

1、除密度外,群落木本层的结构特性(密度、高度、生物量、基径面积和物种多样性)与干扰强度的增加呈负相关,而其草本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呈正反应,但地上生物量变化呈现相反的趋势;

2、根据群落内植物种群密度(或盖度)在干扰梯度上的响应变化,群落内 47个种可基本上分成 3个反应种组:16个为扩展种(invasivespecies),随干扰强度增大而种群数量明显增多。 6个为敏感种(sensitivespecies),随干扰强度增大而种群数量明显减小,若干扰继续下去,这些种将处于局部濒危状态或局部灭亡。其余 25个为忍耐种 (tolerantspecies),随干扰强度变化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的观察和分析暗示出,在持续的人为干扰体系作用下大沟流域植物群落退化的终点很可能是多刺、多毛灌木为优势的刺灌丛,而不是一般认为的裸地或草坡。

3、群落退化主要表现为结构的退化,而物种组成变化相对滞后,表明群落结构较物种组成对干扰的响应更敏感,因而可作为干扰的指示者。3

组合应用多物种组合种植,是生态茶园的一大特点,也是生态茶园的生态调控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创造多层多种人工生态系统,从而达到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努力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实现生产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多物种立体组合,所表现的共同特点是,生态环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不论何种间作,光能和土地利用率比纯茶园高,表现为:

形成生态小气候环境。

由于茶园光照强度减弱,漫射光增强,有利于氮化合物及其他芳香物质的形成,各种有效成分增加,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

不论何种间作,茶籽结实量比纯茶园减少,一般可减少66%~75%,有效控制茶树生殖生长,降低养分消耗促进茶叶生长,从而有利于提高产量。

各种间作物种残落的花、叶等,除了增加地面糙率,削弱地表泾流,减少水土流失外,还可以减少蒸发量,提高土壤含水量约5.3%~7.2%,腐烂后,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达到保土、保水、保肥作用。

综合开发经济效益高,间作物与茶的多种经营,改善了单一经营的局面,形成了多种作物互补的作用,综合效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