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解释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主动参与事关成败的活动时,不畏惧威胁,自愿努力以赴,以期达到目标并获得成功经验的内在心理过程。它是一种内在驱动力的体现,同时也能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活动,思考方式,并且是一种长期的状态。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把个体的成就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意向。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功,所以他们会选择既存在的成功可能性又有足够挑战性的中等难度的任务;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原谅,从而减少失败感1。
而避败型的学生,正是如上述理论中的在学习上持避免失败的意向的学生,这类学生能很好的减少失败带来的打击,进一步更好的维护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理论自我价值理论是由科温顿(M.V.Covington)提出的,该理论从学习动机的负面着眼,探讨有的学生“为什么不肯努力学习”的问题。
科温顿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驱力,学生自幼就体验到成功使人满足,自尊心提高、产生自我价值感,而成功需要去克服困难,因此,能力、成功、自我价值感三者之间就行成了前后的因果关系。能力使人成功,成功使人产生自我价值感,多次经历之后,自我价值感就成了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机,但是成功毕竟是少数的,所以学生在长期追求成功而不得的情况下,为了维护自我价值感和逃避失败的痛苦,他们便倾向形成一种不承认自己差,也不认同努力能带来成功的想法,来维护自己的自我价值和逃避失败。
避败型学生可能持有这种想法,用逃避失败的方法来维护自我价值1。
避败型学生的教育方式对于此类型的学生,因为其学习动机是避免失败,所以在激发其学习兴趣时,要尽量给予成功的体验和积极的鼓励,使其学习动机能够发生转变,从而努力追求成功,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