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心理扫描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心理扫描(psychological scanning)认知心理学术语,思维策略之一,指形成概念的部分认知策略。指人在头脑中想象地对图像进行“扫视”的过程,是一些认知心理学家研究表象时要求被试进行的心理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科斯林(Ko s slyn,et a1.,1978)等人最先进行了心理扫描实验研究。他们要求被试构成一一个视觉心像并加以审视,如同用内部眼睛来扫描,以确定其中的客体或其空间特性(如大小、方位、位置等),记录所需要的时间。这些研究证实了在心理活动中心理扫描的存在,又证实了心像与现实客体与知觉相似。共有两种:(1)同时性扫描,即在扫描时被试根据第一个正确的概念实例的部分特征,同时考虑达到目标的所有途径,提出各种假设。通过检验,排除某些可能或假设。理论上这是一种最优策略,但实际上尤其任务较为复杂时,它对记忆和推理要求太高,多数被试难以成功地加以运用。(2)继时性扫描,即每次只提出一种假设,接着进行验证。如经过验证,其假设难以成立,就得再提另一假设,再进行验证,如此依此进行。其优点比对记忆和推理的要求比同时性扫描低,但花费时间较多,效率也不高。1

研究者的目的在于了解人头脑中的表象与外界真实的物体之间有什么对应关系。例如,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者让被试对心理“地图”进行扫描。步骤是:向被试呈现一张虚构的地图,上面画有小屋、草丛,水井.小树等,先训练被试能够精确地把地图画出来,然后,要他们用声音对地图上某物体命名,同时在心里画出这张地图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该物体上, 5秒钟后命名第二个物体,要求被试对这第二个物体扫描,并且在已经把注意力从第一物体转向第二物体时按一下按纽.如此下去,不断记录被试每次从事这种心理扫描操作的所需时间,把它们和原始地图上两物体之间的距离相比较,结果发现,两物体距离越长,被试心理扫描所需时间则越长。这说明,,心理扫描是一种类似于实际物理操泎的加工信息的活动。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殷晓莉 - 儿童心理专家 副教授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