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智力三元论中的一种智力成分。1
智力概论智力是最难捉摸的概念之 。确实,很少有其它的概念以如此不同的方式被概括。已经提出过的各种智力概念常常被认为是相互联系着;不幸的是,这种相互联系的本质与范围却模糊不清。在这一部分中,斯腾伯格讨论的是某些以往曾提出过的可供选择的智力概念,并且试图澄清他们相互联系的本质。2
智力三元论对传统智力观念提出挑战的,除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之外,更具影响力的智力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J.Sternberg,1940-)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在多元智力理论中,各种不同形式的智力是相互独立的,而三元智力理论却关注于将各种智力成分组合起来。
斯腾伯格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它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一个适当的智力理论应该考虑智力与内在世界、外在世界以及人的经验的关系。由此,斯腾伯格提出人的智力是由三部分控制的理论,即成分智力、情境智力和经验智力。智力的汶三个方面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成分亚理论、情境亚理论和经马龠亚弹论。3
内容成分亚理论(componential subtheory) 解释影响智力水平的基本信息加工过程或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取成分)。成分亚理论被认为是智力三元结构的核心。
情境亚理论(contextual subtheory) 将智力与个体日常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解释个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
经验亚理论(experiential subtheory) 将智力与经验关联起来,解释与信息加工成分相关的不同水平的先前经验(相对新异情境和自动化)。
显然,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在理论上已经将传统智力理论上智力的观念扩大。如果按传统智力测验的观点来看三元智力理论,传统智力理论所测到的智商(IQ),只能代表三元论中的成分智力。因此,自三元智力理论问世以来,智商是否等于智力的问题,已经成了心理学上新的争议。4
外显智力外显的智力理论是以人们在任务操作中收集的资料为基础的(至少是在这些资料基础上进行检验),这些任务操作被假定具有能测量智力的功能。例如,可能对一大群团体的人们实施成套的智力测试,而且对这些测试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以便分离出在测试操作中所认为的智力行为资源。虽然提出外显理论的研究者对这些智力资源性质的看法可能会不一致——它可能被认为是因素、构成成分、图式、或某些其它类型的心理结构——但他们必须同意,那些以所提出的结构为基础收集来的资料,应该被分离出来,而且应该值接间接地)构建在要求智力发挥功能的任务操作基础之上。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殷晓莉 - 儿童心理专家 副教授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