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有毒的放射性污染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对生物体产生毒害反应症状甚至死亡的后果。

放射性对生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放射性损伤有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如果人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的X射线、γ射线和中子的全身照射,就会产生急性损伤。轻者有脱毛、感染等症状。当剂量更大时,出现腹泻、呕吐等肠胃损伤。在极高的剂量照射下,发生中枢神经损伤直至死亡。对于中枢神经,症状主要有无力、怠倦、无欲、虚脱、昏睡等,严重时全身肌肉震颤而引起癫痫样痉挛。细胞分裂旺盛的小肠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很高,如果受到照射,上皮细胞分裂受到抑制,很快会引起淋巴组织破坏。

放射能引起淋巴细胞染色体的变化。在染色体异常中,用双着丝粒体和着丝立体环估计放射剂量。放射照射后的慢性损伤会导致人群白血病和各种癌症的发病率增加。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衰变过程放出α、β、γ射线的现象,俗称放射性。由放射性物质所造成的污染,叫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的来源有:原子能工业排放的放射性废物,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以及医疗、科研排出的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废气、废渣等。

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可以由多种途径进入人体,他们发出的射线会破坏机体内的大分子结构,甚至直接破坏细胞和组织结构,给人体造成损伤。高强度辐射会灼伤皮肤,引发白血病和各种癌症,破坏人的生殖技能,严重的能在短期内致死。“少量累积照射会引起慢性放射病,使造血器官、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受到损害,发病过程往往延续几十年。

“两弹一星”科学家邓稼先毕生进行我国核工业实验科学研究,为我国的核工业实验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工作的需要不得不亲临核试验现场,难以避免的接触到放射性物质,1985年被检查出直肠癌,不幸于1986年7月29日离世。

常见放射性物质及来源α、β、γ射线

核工业:核工业中会产生放射性废弃物、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当核电站发生事故时,也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典型案例如切尔诺贝利事件和由2011年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引起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厂事故。

核武器、核试验:进行各类核试验时,放射性物质会扩散到大气中,形成放射性粉尘。

医疗照射引起的放射性污染:由于辐射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已使医用射线源成为主要的环境人工污染源。

其它各方面来源的放射性污染。其它辐射污染来源可归纳为两类:一是工业、医疗、军队、核舰艇,或研究用的放射源,因运输事故、遗失、偷窃、误用,以及废物处理等失去控制而对居民造成大剂量照射或污染环境;二是一般居民消费用品,包括含有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的产品,如放射性发光表盘、夜光表以及彩色电视机产生的照射,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低,但也有研究的必要。

危害表现放射性物质不仅在其所在的局部起作用,而且对整个机体也有影响。放射性物质可以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及血液系统的破坏;可使血管通透性改变,导致出血以及并发感染。上述现象严重的破坏了机体的生活功能而使生命活动停止。

大剂量的放射性物质发挥作用时可迅速地引起病理变化;但在小剂量的作用下,这些变化就显得缓慢,并伴有长短不一的潜伏期。如在400rad的照射下,受照射的人有5%死亡;若照射650rad,则人100%死亡。照射剂量在150rad以下,死亡率为零,但并非无损害作用,往往需经20年以后,一些症状才会表现出来。放射性也能损伤遗传物质,主要在于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一代甚至几代受害。

摄入和排出放射性物质侵入机体的途径与工业毒物一样,最常见的是呼吸道,其次为消化道。放射性物质经皮肤、皮下和静脉侵入也有实际意义,某些气态的放射性物质(氡、氚等)可经未损伤的皮肤侵入体内。比较放射性物质由不同途径侵入机体引起中毒的发展情况时,应当指出,放射性物质直接进入血液时毒性最大,进入皮下时较小,经口进入时最小。

机体中不同数量和不同状态的放射性物质会逐渐地排出体外。以胃肠道为主,其次为肾脏。气体状态的放射性物质,大部分经呼吸道排出。有些放射性物质可以经过口腔黏膜、皮肤、汗腺、乳汁等排出,很多放射性物质容易通过胎盘传递。应当指出,大部分放射性物质在侵入机体后的头几天就会排出体外,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放射性同位素长期滞留于体内,即使在以后排出也很慢,有时甚至完全不排出 ,因而在体内形成长期照射源,对机体具有长期危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