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要求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一般需阐明生态系统的类型、基本结构和特点(整体性特点、稳定性等),评价区内居优势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功能或生态功能规划;域内自然资源赋存和优势资源及其利用状况;阐明域内不同生态系统间的相关关系(空间布局、物流等)及连通情况,各生态因子间的相关关系(注意食物链关系);明确区域生态系统主要约束条件(限制生态系统的主要因子)以及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如脆弱性问题;明确主要的或敏感的保护目标。另外,现状评价还需阐明评价的生态环境目前所受到的主要压力、威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1。
评价方法生态现状评价要有大量数据支持评价结果,可以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进行。常用的方法有:图形叠置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法、数学评价法等。
(1) 图形叠置法该方法把两个或更多的环境特征重叠表示在同一张图上,构成一份负荷图,用以在开发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指明被影响的环境特性及影响的相对大小。重点是将生态质量的6大指标和生态评价的7大重点内容作为经纬,并科学表征。该方法使用简便,但不能作精确的定量评价。其基本意义在于说明、评价或预测某一地区的受影响状态及适合开发程度,提供选择的地点和线路。目前该方法被用于公路及铁路选线、滩涂开发、水库建设、土地利用等方面的评价,也可将污染影响程度和植被或动物分布,重叠成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分布图。
(2) 生态机理分析法 以生态质量的6大指标和生态评价的7大重点内容作为评价分析的基础,由于动物或植物与其生长环境构成了有机整体,当开发项目影响生物生长环境时,对动物或植物的个体、种群和群落也产生影响。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影响预测的步骤如下:
① 调查环境背景现状和搜集有关的资料;
② 调查植物和动物分布、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
③ 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对植物或动物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划分,描述其生物区系、分布特点、结构特征、演化等级、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演化趋势;
④ 识别有无珍稀濒危物种及具有重要经济、历史、景观和美学科研价值的物种;
⑤ 观测项目建成后该地区动物、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评估其生物多样性与景观生态的可逆性;
⑥ 根据兴建项目后的环境变化,对照无开发项目条件下动物、植物或生态系统演替趋势,预测对动物、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影响,并预测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
⑦ 自然生态与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协调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关系。
(3) 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定性和半定量评价方法,可分成整体类比和单项类比。
整体类比是根据已建成的项目对植物、动物或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来预测拟建项目的影响。该方法需要被选中的类比项目,在工程特性、地理地质环境、气候因素、动物和植物背景等方面都与拟建项目相似,并且项目建成已达到一定年限,其影响已基本趋于稳定。在调查类比项目的植被现状,包括个体、种群、群落以及动物、植物分布和生态功能的变化情况之后,再根据类比项目的变化情况预测拟建项目对动物、植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在类比中应突出生态质量6大指标和生态评价7大内容,综合比较。
由于自然条件的千差万别.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很难找到完全相似的两个项目,因此,单项类比或部分类比可能更实用一些。
(4) 列表清单法 该方法是Little等人在1971年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方法。其基本做法是将实施的开发活动和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列于同一张表格的列与行,在表格中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和判定每项开发活动与对应的环境因子的相对影响大小。该方法使用方便,针对性强。列表清单中应将生态质量的6大指标和生态评价7大主要内容作为主体,综合系统评估。
(5) 质量指标法 质量指标法是环境质量评价中常用的综合指数法的拓展形式2。
评价范围生态系统在自然的和人类影响下发生的变化十分复杂,要为生态影响评价划定一个确切的地域范围是很困难的。对于道路和管线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取沿线两侧200~400 m范围(重点区域要扩展)。对其他开发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根据项目地址与自然、人工生态系统的相对位置关系,项目影响生态系统的方式,受影响生物种群的具体情况等确定。一般应包括:
① 直接作用区 指生态系统可能受到拟建项目各种活动直接影响的地区。
② 间接作用区 指与污染物环境输运、食物链转移及动物的迁移或回游行为等有关的间接影响地区。
③ 对照区 为了对比和提供某些背景资料而选择的与评价区自然生态条件相似的参考地区。
一般生态调查的范围宜大不宜小,评价范围应大于直接影响区。确定生态影响评价范围主要应考虑地表水系特征、地形地貌特征、生态系统特征(如动物活动范围等)以及开发建设项目特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