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城市、农村、沿海地区、主要江河流域的气象灾害防御侧重点各不相同,而交通、水利、电力、农业等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和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为代表的主要战略经济区对气象灾害影响的敏感程度极高。因此,需要区分城市、农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主要战略经济区、重要交通与输变电线沿线,按照点面结合、全面防御、突出重点的战略布局,有组织地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1
城市城市气象灾害是城市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发生的次数多、频率高、危机面广、损失也最大。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内涝、干旱缺水、高温、霾等灾害日益严重,城市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以及其他导致人居气象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应重视城市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弄清气象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城市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既要开展灾害机制方面的自然科学研究,又要开展减灾管理方面的社会科学研究。建立完善城市气象观测网络,研究城市特殊下垫面的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把握城市气象灾害发生机理大力开展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应的气象数据和参数,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以及研究制定相关基础设施防御标准提供依据,加强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建设I建立健全城市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完善气象部门与城市其他相关部门的重大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预案,提升城市气象灾害应急能力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增强早期预警、提前防范的能力;向市民提供便捷及时、更加个性的气象灾害防范服务,帮助社区和家庭编制具有可操作性的气象防灾减灾预案,增强全社会的气象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1
农村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干旱、洪涝、低温、霜冻等气象灾害对粮食、经济作物、林业、渔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新农村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然而农村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畅,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抗灾能力薄弱,部分村屯、民宅建造在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农村防灾意识不强,防灾避灾技能不高,农村减灾工作亟待加强。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主要是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发布能力建设,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保障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够到村入户;加强农村防灾科普宣传和农民防灾避灾技能培训,建设农村防灾科普宣传与技术培训基地增加气象科技的贡献率,保障粮食等农产品稳产高效I开展新农村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开展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防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修改完善农村建筑物和农业生产设施防灾标准指导地方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和新农村小区,加固和改造现有的农业与农村防灾基础设施和民宅等建(构)筑物。1
沿海地区我国沿海地区气象灾害多、损失重。每年平均有7个热带气旋登陆我国,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海洋大风、海男、海冰对航运和渔业生产的安全影响很大。由气象灾害引发的风暴潮和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呈上升势头。因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趋严重。但目前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相对薄弱,海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范围不广,许多渔业和海上运输的船舶难以及时获取台风等预警信息。沿海许多建(构)筑物防浪、防风暴潮和防风标准偏低,防灾设施特别是民宅建筑防灾能力弱,避难设施不够完善。
沿海地区气象灾害防御主要是以防御台风、大风及其产生的风暴潮、地质灾害和海平面上升为重点,加强海洋气象灾害监测网和多部门联合的海洋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和应急服务系统建设由海洋气象预警广播电台、卫星广播等组成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重点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沿海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1
重要江河流域在地理分布上,我国自北向南有嫩江与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七大主要江河流域。东亚地区独特的季风气候,造成流域降水址时空分布不均,夏季易发生流域性洪涝。冬春季节,北方河流还易发生凌汛灾害。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强降水和干旱发生概率均呈增大趋势,流域洪涝灾害重现期缩短,流域大面积干旱时有发生,严重威胁流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江河流域气象灾害防御主要是把防御由于大范围暴雨和持续性强降水引发的流域性洪涝以及流域大面积干旱、严重的季节性干旱放在首位,实现工程性与非工程性防御措施有机结合,构成完善的流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流域洪涝干旱联防工作机制,合理布设流域气象、水文监测网,确保及时获取流域面雨址信息,并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提高流域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开展流域降水过程预报建立洪涝、干旱灾害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预案;编制和更新流域洪涝、干旱风险区划,调整流域防洪标准,提高抗御洪水的能力,提高抗旱能力。1
重要铁路公路沿线和输变电线路交通运输和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也是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行业。低温、霜冻、暴雪、大雾等对铁路、公路和输变电线路的影响尤为显著,造成道路结冰、交通瘫痪、电力供应中断等严重后果。随着我国经济二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同行业、不同经济生产部门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某经济部门或行业受灾后,不利影响会迅速连锁传递到其他行业或部门,灾害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明显放大。1
重点战略经济区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区等为代表的我国主要战略经济区,交通发达,城市化与经济一体化程度高,综合经济实力强,是我国大规模的人口稠密区和经济密集区,但同时也是灾害频发区。这些地区气象灾害的区域性和连带性十分明显,干旱、台风、暴雨、雷电等气象灾害危害程度高,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是气象灾害防御的重点区域。
重点战略经济区的气象灾害防御主要是突出区域联防,点面结合,统筹规划区域性稠密气象观测网络,加强区域内先进探测技术和移动观测系统的协同建设,提高对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精细化预报预测业务和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业务,发展气象灾害高影响行业的专项预警技术和服务开展区域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合理布局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加强重点战略经济区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