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牧业气象学是研究环境气象条件与畜牧业生产相互关系的规律,进而利用、调节以致控制这些气象条件的一门学科,是农业气象学的一个分支。牧草的生长、发育,放牧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家畜疫病的流行和牧业气象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与环境气象条件关系尤为密切,特别是干旱、暴风雪等更容易造成灾难。加强牧业气象研究与服务水平,拓展服务领域,开展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预测牧草产量和评估牲畜的承载能力,研究畜牧业重大气象灾害预测预警服务体系是牧业气象服务的根本所在。1
牧业气象服务的内容针对牧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需求,利用气象卫星开展草原火险、牧草长势与产量、草地旱灾与雪灾等遥感监测工作,对严重旱情、暴雨、特大雪灾以及大范围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做出准确预报,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提醒各地政府及早做好防灾准备。通过收集、分析生态气象监测资料,开展牧草返青期、牧草产量以及牲畜保育、牲畜屠宰期气象条件等监测、预报工作,帮助广大农牧民提高生产效益。具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牧草返青期预报春季是牧业生产关键转折期,牧草返青期预报对安排牲畜放牧转场、草料调配等牧事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牧草返青期在不同类型草场地区早晚不同,草甸草原由于水分条件较好,主要受温度的影响而对于典型草原、荒漠、半荒漠草场,水分是其主要影响因子。
牧草产草量预报选取牧草生长季前期及期间的光、温、水等气象因子,利用回归、方差分析或逐步筛选等方法,配合遥感植被指数监测资料估算出当年的牧草产量。由于雨热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性,牧草生长有很大的波动。对无灌溉条件的天然草原,降水是牧草产量的限制因子,其次是土壤含水量和蒸发量,雨热匹配好的季节,牧草产量能高出正常年份的200%,雨热匹配差的年份,牧草产量只有正常年份的30%。
冬季草场载畜量预报根据牧业生产过程和当年夏季牧草生产状况、地上剩余生物试多少及冬季能储备的饲料情况,并结合遥感信息合理确定牲畜过冬头数,淘汰老、弱、病畜,缓解冬春草场压力,为草畜平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影响载畜量的主要因素是牧草的种类、覆盖率、产量、质量、利用方式等。以草定畜,合理安排载畜量,是防止草场退化,保证草场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春季牲畜死亡率及繁殖率预报根据上半年草地牧草生长状况及人冬前牲畜膘情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牲畜死亡率及繁殖率预报,提醒农牧民控制牲畜存栏头数,减缓冬春草畜矛盾,避免因灾害性天气出现病倒芸至死亡。
牧事气象条件预报。主要包括放牧气象条件预报、家畜繁殖与接羔(犊、驹)保育气象条件预报、剪毛气象条件预报、疫病流行期气象条件预报、打草期预报、牲畜屠宰期气象条件预报、牛奶贮运气象条件预报等,为牧业生产活动提供气象保障。
牧业气象灾害预报主要包括草原火险气象条件预报预警服务和畜牧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如黑白灾预报、牧区干旱、暴风雪、冷雨预报等。
以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为例,从30年前就恢复建立了24个农牧业气象观测站,包括6个试验站。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农牧业气象中心,2005年,进一步整合资源,组建了机构设置合理、运行高效的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在自治区气象科研所设立了农牧业气象研究室,在盟市建立了12个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按照国家将内蒙古自治区建成中国北方生态防线的决策,在各级台站推进了生态监测和服务业务,建成了我国最大的省级生态监测服务站网。紧密围绕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状况,提供不同时段的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服务产品,定期发布年度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报告和重点区域专题评价报告。目前,形成了包括土壤水分、天然草场牧草生育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沙尘天气、生态项目区植被恢复状况、太阳辐射、沙漠化、森林可燃物、水体、酸雨、大气成分、草地蒸散量、黑炭气溶胶等系列化与规范化服务产品46种。经过持续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建成了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农牧业气象监测网,建立了区、盟、旗县三级农牧业气象监测、预报预测和服务业务体系,培养了一批农业气象专业技术人才,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打下了良好基础,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农牧民的认可和好评。1
牧业气象服务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牧业生产的对象、条件、环境、技术等都进人了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牧业气象服务要重点关注以下需求:
(1)高度重视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观测资料等基础气象业务对农牧业气象服务的支撑作用。比如,在做出降雪、降温强度预报的同时,还要预报出连续时间长短、放晴日期的预报,指导牧民做好牲畜出栏、产绒以及保温越冬I根据草原上气象站点冬季冻土深度和降雪量随不同年份的变化特点,结合近年来对牧草返青时间的生态监测提前预测来年春季牧草返青的时间I根据牧草生长状况及其产量预测,研究草原载畜量和牲畜出栏率,为提高农牧民收人和促进草原生态保护服务由传统的预报降水,延伸到预报洪涝、干旱、旱灾强度变化在预报早霜出现时间的同时,连同分析早霜提前或推后的时间,对当地主要牧草的影响等。
(2)加快发展适应现代牧业气象业务的观测站网。一是对原有观测站网进行评估,按照现代农牧业新设计三是考虑恢复过去已撤销的站点,把宝贵的观测资料接续下来四是把握管理规范与现实需求的灵活性,个别观测品种发生变化后要适时调整新的观测品种五是开展对历史观测资料的信息化工作,做好服务产品的延伸。
(3)提升牧业与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服务能力。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程度及其趋势对牧草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牧交错带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积极开展牧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等新业务。
(4)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服务的针对性和覆盖面。分析新时期农村牧区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牧业气象服务新产品和适用技术的开发,建立健全符合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现代牧业经济特点的牧业气象服务技术体系。积极探索牧业气象业务服务信息发布的途径和方式,加强气象灾害信息发布渠道的建设,使相关信息及时到达牧民手中,提高覆盖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