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海洋环境现状调查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海域自然环境调查

海域自然环境概括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地理位置;地质地貌特征及沉积物类型;气象特征,如气温、风向和风速、降水量及其空间分布等;水温特征,以及潮位、潮流、波浪等;海洋自然资源调查,如渔业资源、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和景观资源等。

沿岸社会环境概况调查,包括:城镇的规模、性质、行政区划及人口;社会经济状况;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海域功能区划;环境保护目标等1。

污染源调查污染源调查内容包括:

(1) 人海点源。人海点源包括:人海河流、混合排放口、直排口和市政下水排海口等。调查人海点源位置、人海水量、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等。

(2) 面污染源。乡镇农村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化肥、农药、生长剂等随地表径流的污染物人海量。

(3) 养殖污染源。滩涂养殖、浅海养殖、网箱养鱼的过剩饵料、排泄物、碎屑等污染物人海量。

(4) 海上污染源。海上船舶、石油平台、海洋倾废等产生的污染物入海量。

海洋环境调查调查范围确定调查海域的范围时,通常需要考虑下述两个方面的要求。

(1) 现状评价的范围。向海距离由海图0 cm等深线处延1~2 km。底形坡度较小的海域取下限,坡度较大的取上限。在此范围,污染物经过稀释、扩散、迁移,一般均有可能达标。顺岸距离一般应不小于一个潮周期内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距离大小需视该项目所在地的潮汐类型、潮流强弱等因素确定。

(2) 影响评价的范围。水质模型是在计算潮流场的基础上建立的。潮流模型的计算域一般较大,如对于海湾常将整个海湾作为计算域,对于开阔海域的计算范围,要求不同水界位相调和常数的差别要足够大,否则难以建立潮流模型。

调查断面和站位设置(1) 三级评价的调查断面和站位设置。现状调查断面和站位设置,原则上应覆盖污染物排入后的达标范围。断面方向大体上应与海岸垂直,在拟建排污口和范围内的主要排污口应设主断面,在主断面的外侧设辅助断面,一般可设3~5个断面,每个断面设置3-5个测站。调查项目的站位设置尽可能一致。

(2) 一、二级评价的调查断面和站位设置。为了建立水质模型,除三级评价范围内的调查断面和站位外,计算域内主要排污口应有测站,以便建立污染源输入和水质之间的响应关系一同时,应设置较为均匀的覆盖整个计算域的水质测站,测站数目以能反映计算域内浓度分布的趋势为宜,以便检测和调整已经建立潮流模型。

调查时期调查时期,一、二级评价应调查一个年度内枯、丰、平三个水期或一年中的冬、夏两季。三级评价可选择评价期内最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稀释的潮时进行调查。

海洋生物调查海洋生物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海洋生物的调查,了解调查海区敏感类、关键类及经济类生物,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情况,从而为建立生态学模型和预测污染物人海后对海洋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提供基础数据。调查方法首先应收集已有调查资料,经过筛选充分利用。若现有资料不足时,可根据评价工作等级并按评价大纲审定的项目进行补充实测。

采样分析及测定方法统一采用《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 海洋生物调查的内容,通常包括下列诸项:

(1) 微生物

海洋中的微生物既是水生动物幼体的饵料,又是入海污染物的分解者,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海水净化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常用细菌菌数的消失状况作为评价水质的一项指标。

调查项目一般是测定水样中的总异养菌,以及大肠杆菌的菌数群。如果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海湾或港口水域时,则应对水样和食用海生生物增加测定弧菌菌群。若有石油污染应对水样和沉积物增加烃类氧化菌菌群的测定。

测定方法:

总异养菌和大肠杆菌菌数群可参照上述统一的简明规范进行测定。对于烃类氧化菌群的测定应选用以原油或柴油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油培养基稀释法(MPN法);弧菌群测定则选用TCBS培养基稀释法。

(2)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物食物链的基础,其种群数量和组成变化经常会引起食物链路线改变,并导致生态系统变化。如果大量排放城市生活污水和温排水,某些浮游植物会爆发式地增殖形成赤潮,对渔业和人群产生危害。所以,浮游植物是不可缺少的调查内容,通常是以种类、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作为测定重点。

(3) 浮游动物

所有海洋动物的卵、幼体以及浮游动物几乎都是调查的范围。但是,从实用性出发,测定项目应该以浮游动物的种类、生物量为主,如水母、糠虾、毛鳄动物等则可单独列表进行统计。

(4) 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通常是指生活在水域底部和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泳的各种生物。底栖动物按其个体大小通常分为大型(不能通过1 mm网目)底栖生物和小型(通过1 mm网目但不能通过0.062 mm网目)底栖生物及微型底栖生物。

测定项目,大型底栖生物主要是测定其种类和生物量,小型底栖生物则只测种类,同时还要测定线虫和桡足类的比率。

(5) 游泳生物

这类生物是指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和游泳能力的海洋生物,其中包括大多数鱼类、海兽、海蛇以及无脊椎的乌贼、鱿鱼、大型虾类等。

调查项目主要是生物种类、类群组成、数量分布以及经济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如年龄组成、个体大小、生殖规律和摄食方式。

(6) 生物体内的污染物含量测定

测定生物体内指定的污染物含量是评价海洋环境现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海域功能要求较高的项目,此项是必须做的内容。

(7) 生物浓缩系数(CF)值的测定

浓缩系数是指相同重量的生物体(或某一组织)内的污染物含量与其生活水体的污染物含量之比。在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中常用此系数去评价海域环境容量和水质污染状况。

水质及底质调查水质参数有两类:一类是常规水质参数;另一类则是建设项目特征水质参数。在一般情况下,区域评价选取常规水质参数,单项工程环评则选取特征水质参数。 常规水质参数以《海水水质标准》中所列项目为基础,并根据海域类别、评价工作等级选定。工矿企业的特征水质参数可根据工程特征项目筛选出重点因子。底质监测项目应符合《海水水质标准》的规定。

海水水质采样层次,采样频率、底质采样、保存及分析方法均应遵守国家海洋局新颁布《海质污染调查规定》中的有关规定。

潮间带调查潮间带是陆海结合部环境质量变化的敏感带,对于海域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其调查内容包括:生物的定性、定量调查(潮间带生物是一类特殊的底栖生物,调查项目以生物种类、生物量、生物密度为主);底质调查;间隙水水质调查;低潮水水质调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