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素质是调动全社会力量减灾的基础
城市气象减灾的效果归根到底要取决于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在同等强度和规模的自然灾害下,发达国家的伤亡人数很少,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则造成了严重的伤亡。如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地震海啸夺去近30万人的生命,但在日本和美国发生的类似海啸伤亡人数极少,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居民科学文化素质较高和自组织能力强。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居民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积极开展自救和互救。尽管拥堵严重,公路上逃难的汽车没有抢行的,领取救灾食物和饮水没有不排队的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则许多市民惊慌失措,拥挤践踏,芸至有人趁灾打劫,人为加大了灾害损失。1984年12月3 n印度博帕尔农药厂430吨剧毒异氰酸甲酯泄露)事故和2003年底我国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之所以造成严重伤亡的原因之一就与灾民不知道向上风向地区转移,而盲目选择逃生方向有关。1
城市气象减灾的公众安全素质培育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公众气象防灾意识宣传与救灾知识的普及。日本把每年的9月1日即东京大地震纪念日作为国民防灾日,在这一天各地城市都要举行有首相和有关高官参加的防灾演习,以此提高国民的防灾意识和检验各级政府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处置能力、通信联络和救灾、消防、救护等部门的运转和协调能力。美国和瑞士都已形成了一整套民防教育训练体系和制度。在1994年底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中,正在海边与父母一起度假的一个英国小女孩看到海水的反常倒退,想起课堂上老师讲过这是海啸发生前的一个征兆,于是大声呼喊叫人们离开海边,使数百人避免被海浪吞没。在2007年7月18日济南的特大暴雨和山洪中,在洪水开始灌入市中心地下商场的时候,有人大声疾呼叫下面的人赶快跑上来,避免了一场惨剧的发生。
临危不惧,沉着应对,机智果敢的品质与行为不是天生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经过多种方式的长期教育和引导逐步建立。1
减灾社团的宣传自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开展以来,涌现出大量的非政府减灾社团组织,在减灾科普宣传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国内重要的减灾社团有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救灾协会、各地的防灾协会或减灾协会等,原有的红十字协会、慈善机构、消防协会、民防组织、各专业学会和宗教团体在新的形势下也加强了综合减灾的宣传普及工作。民政部门和各地科协对于科技社团开展减灾科普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与指导。
以北京减灾协会为例,自1994年成立到2006年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科普展览、街头宣传与咨询、制作科普展板、挂图、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广泛宣传减灾知识,先后为电视、广播、刊物、报纸等提供五百余篇稿件,编写出版系列减灾管理和科普图书16种14万7千册。2003年,协会组成了。防灾减灾安全索质教育进社区。领导小组,编制了实施方案和《北京安全社区建设纲要》,与各城区科协联合组织科普讲座大课堂,为几十个社区开办减灾讲座。近三年,市减灾协会承办市科委组织的“平安北京·安全奥运——防灾减灾知识竞赛”,通过媒体和网站共收到本市和全国各地的公众答卷两万多份。还同气象学会一起针对本地区常见的城市气象灾害编写出版了一系列科普小册子。1
校园的安全宣传2006年6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结合当年的国际减灾日发起。减灾始于学校。的活动。安全素质的培育有利于青少年和下一代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提高现在和将来的人口素质。教育部与有关部门合作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学校减灾工作的目标是力争全面提高学校减灾能力和学生避灾自救能力。1
政府减灾预案的宣传2003年“非典”危机过后,中国政府及时启动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案三制”建设,即编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应急预案的编制在近年来应对台风、洪涝、干早、热浪等重大气象灾害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幅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编制预案的目的之一是实现减灾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和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确保减灾行动的高效和有序。要达到这个目的,仅仅编制出预案并由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使全社会都知道预案的内容和所规定的不同部门、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准则。为此,国务院和各地都在政府网站公布了各类减灾预案的内容,还编写了一系列宣讲预案的科普文章。各种新闻媒体也结合灾情和减灾行动的报道宣传了各种减灾预案的内容和效果。
(2)世界气象日开放活动和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
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20届会议决定把世界气象公约生效的日期,即世界气象组织更名日3月23日定为世界性纪念日。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科技知识及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世界气象日历年的主题大多与气象灾害有一定联系,各地气象部门每年都结合城市气象减灾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并组织学生参观气象台和有关展览。如2008年的世界气象日期间,中国气象局不仅组织对外开放,为社会公众参开天气预报、气象卫星、高性能计算机等的神秘面纱,而且还举办了。观测我们的星球共创美好的未来。
(3)气象科普读物
气象科普读物视野开阔,文字朴实,图文并茂。中国气象局和各省、市、区气象局都组织编写出版了许多城市气象减灾的科普读物和画册。2007年将十多种气象灾害预警标志及防灾措施编印成彩色画册,广泛印发,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4)专家访谈与咨询
通过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专家访谈以及借助电话的气象专家热线等开展城市气象减灾的科普与咨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