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城市气象减灾社会系统工程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城市气象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应对城市气象灾害,一方面需要加强城市防灾抗灾基础设施工程与备灾物资等硬件的建设,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城市减灾法制与制度,健全减灾管理机构与体制,提高全民安全减灾意识与技能等软件的建设。

研究城市气象灾害,以及由气象条件诱发的次生灾害或气象条件对人为灾害事故的影响,对于保护城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工程建设与大多数自然灾害一样,城市气象灾害通常是由不可抗的自然力引发的,很难阻止其发生,特别是对于突发性气象灾害。但是我们通过加强对于气象灾害发生原因和危害机制的研究,充分认识城市气象灾害发生和演变的规律,就能够增强对城市气象灾害预测和预警的准确率通过研究城市建筑与各行各业对于气象灾害的脆弱性和易损性,正确评估城市不同承灾体不同等级的灾害风险,我们就能够取得防御城市气象灾害的主动权;通过建立健全应对城市气象灾害的应急体制、机制与法制,编制减灾规划和各类应急预案,实施防灾减灾工程,就能够提高城市应对和减轻气象灾害的综合能力。1

未来发展趋势在气象部门内部,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城市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测和预报,为此,需要开发城市边界层大气动力-化学耦合数字模式系统、城市区域精细化中小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城市空气质量预测模式和城市气象灾害评估系统作为技术支撑。在人工影响天气减灾手段方面,要继续探索局部人工增雨和消雨、人工消雰、人工消雹的技术与方法。还将完善气象部门与其他城市减灾相关部门在发生重大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时的协调联动方案。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与素质的提高,市民对城市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气象部门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及时、更加个性化的气象灾害服务,帮助社区和家庭编制共有可操作性的气象减灾预案,增强全社会的气象减灾应急能力。

国际减灾在经历了单灾种减灾管理、综合减灾管理的发展阶段之后,于世纪之交进入了减灾的风险管理发展阶段,意味着减灾管理向主动与提前的方向发展,关于城市气象灾害的风险分析与评估,以及风险决策与管理的研究会更加受到重视。1

举例减轻城市气象灾害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机构和专业部门的工作,更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由于城市气象灾害的复杂性与突发性,特别是在外界致灾自然力特别强大时,即使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也难免受灾。如2005年美国新奥尔良遭受卡特里娜超强飓风的袭击,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以上。但总体上发达国家的减灾能力仍要比发展中国家强得多,最大的差距是人的素质。通常同等规模和强度的气象灾害发生时,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能够比较冷静和科学地采取防范或避灾措施,社会组织能力也较强,灾后社会秩序和城市经济恢复都较快。而发展中国家的市民在面对重大灾害时,往往不知所措或无所适从地盲目行动,从而加大了灾害损失。如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中死亡千余人,而孟加拉国历史上强度相似的台风却造成30万人的死亡。与硬件建设相比,城市气象减灾科普直传的投入较少,收效明显。如北京市密云水库以北是暴雨、山洪和泥石流灾害多发区,曾多次造成严重的人畜伤亡。密云县番宇牌乡在1989年泥石流灾害后,建立了一整套监测预警系统,在1991年6月10日的特大暴雨前及时动员险区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在随后突然爆发的泥石流灾害中无一伤亡,而相邻的怀柔区某乡则伤亡数10人之多。北京市2001年12月7日曾因一场小雪后突然降温,路面结冰而导致全市交通瘫痪,融雪车、扫雪车和交通指挥车、排障车都被堵在本单位院内出不来而无所作为。此后,北京市政府吸取教训,编制了应急预案,并向全体市民和各单位提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除加强中尺度短期预报外,只要一下雪,各类扫雪排障车辆就必须提前开到路面,交通、市政等部门紧急行动,全体市民各扫门前雪和附近路段。近几年,下雪后再没有发生类似的交通瘫痪现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