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圈
救生圈(图1)是供落水人员套于腋下,能在水中提供浮力的环状浮体。图1(b)是兜带式救生圈,可将人员吊送过舷或用引绳拉动从水面引渡。
救生圈是以泡沫塑料或经验船部门同意的等效浮材制成的,外面包帆布或塑料,涂上醒目的颜色。救生圈四周应有合成纤维制成的把手索,长度约为救生圈外径的4倍。
为了清楚地指示救生圈位置,应按航区的使用规定,配备自亮浮灯和烟雾信号。最常用的自亮浮灯为电池式的和电石式的两种。2
电池式自亮浮灯电池式自亮浮灯的结构见图2。圆筒内装4~6节干电池和一个水银开关。水银开关是用塑料制成的密封瓶子,内盛半瓶水银,瓶底插入两根导线。自亮浮灯用绳子系在救生圈边,平时倒置于船舷夹架上,因水银开关倒置而不导电,投入水中后,筒身由于底部有附重而直立正浮于水中,水银开关接通后使灯发光。2
电石自亮浮灯电石自亮浮灯是在铜皮或镀锌的铁皮罐内,装上磷化钙和碳化钙,中央有一根拉棒。当拉棒被打开后,圆筒有了开口,海水浸入后,罐内的磷化钙遇水燃烧,并由碳化钙继续供给电石(乙炔)气,使罐顶产生连续火焰,光度应不小于烛光,并需维持45 min的燃烧时间。图3是海水电石式自亮浮灯。
救生圈的浮力应能在淡水中支持至少14.5 kg铁块达24 h。其强度应保证在10 m高处投水试验不应有损坏或永久变形。
救生圈应放在各层甲板两侧易于取用的地方,平时应保持应急可投掷状态,不可以任何方式永久固牢。2
救生衣救生衣是供落水人穿着后,在水中能提供浮力以承托落水人员的背心状救生用具,见图4。按制造材料的不同救生衣可分为木棉、软木、塑料、充气救生衣;按式样可分为双浮袋式、四浮袋式、背心式等多种;按用途的不同可分为作业用、儿童用、成人用、成人儿童两用等多种。
对救生衣的基本要求是:其构造应防止可能穿错而引起危险;当穿着救生衣在水中失去知觉或不做动作时,不会因头前俯使脸部淹没水中;通过试验在淡水中能支持7.5 kg铁块历时24 h不会沉没;穿救生衣时,人应能转动身体至安全漂浮位置。
船上人员每人均应配有一种救生衣。客船上还应附加船上总人数的5%。平时存放于明显易见且容易取出的处所。
充气救生衣应有两个独立的充气室,两气室中任意一个充气时,都应符合上述的浮力要求,并能利用机械或人力方便地向内充气。2
救生服和保温用具救生服是一种新型的救生用具,是一种能减少落水人员体热损失的保护服。用自然保温材料制成的救生服能提供足够的热保护,使穿着者在水温为0~2℃的平静流通水中历时6 h后,体温降低不超过2℃。用非自然保温材料制成的救生服应连同保暖衣服一起穿着。它也能提供相当的热保护,使穿着者在水温为5℃的平静流通水中,历时1 h后,体温降低不超过1℃。救生服能使穿着者的双手也受到保护,使其在5℃的水中,浸泡1h后仍能拿起铅笔写字。
救生服应由防水材料制成,并能在无帮助的情况下,在2 min内将它拆包并穿好。救生服应能遮盖除脸部以外的整个身体,包括双手。救生服应在被火完全包围2 s后,不致燃烧或熔化。救生服应能从高度不小于4.5 m处跳进水中后,不致有过分的水进入其内。目前设计的救生服有两种:一种由浮力材料制成,另一种由无浮力材料制成。前一种救生服还必须符合救生衣的有关要求;而后一种救生服在穿着时必须加穿救生衣。救生衣应穿在救生服的外面。
除救生服外,还有一种用于包裹人员使他减少体温损失的保温用具,习惯称为保温袋。保温用具应采用热导率小于0.25w/(m·K)的防水材料制造。它能遮盖脸部外的整个身体;能在救生艇筏中,在无人帮助情况下将其拆包并容易穿着;如保温用具妨碍游泳,则能使穿着者2 min内在水中把它脱掉;在气温-30~+20℃范围内功能正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