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非随机辐射效应是指那些与辐射有必然联系的效应,并可能存在阈值。即受到的剂量超过阈值,这些效用就会出现,而且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有关,剂量越大后果越严重,但是阈值大小与每一个个体有关。例如白内障、皮肤良性损伤、骨髓内血细胞减少导致造血障碍、性细胞受损伤引起生育能力减退、血管和结缔组织受损伤等。但是只要个人的一生中所受的总剂量不超过阈剂量就不会造成这类损伤。1
辐射辐射防护是在人们在发展和利用电离辐射、放射性物质及核能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后不久就发现了x射线对人体的损伤作用。例如长期接受过x射线照射的人,发现了皮肤烧伤、毛发脱落、眼痛、白血球减少等症状。
1898年居里发现镭辐射以后,发现γ射线对人体也有类似的损伤作用,这就引起了人们对于辐射危害的重视。
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
直接作用是指生物体中的分子直接收到电离辐射的作用而吸收辐射能量并导致肌体损伤的作用过程。
间接作用是指电离辐射首先与肌体中的水分子作用,产生氢原子、羟基自由基、水合电子等活性粒子,这些活性粒子再与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酶等作用,致使生物体的功能、代谢与结构发生变化,从而遭受损伤的作用过程。由于生物体中80%是水,辐射产生的总效应中,通常主要是间接作用所产生的效应。
吸收剂量电离辐射照射物质时,其部分辐射能量被物质吸收,单位质量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的多少用吸收剂量来表示。吸收剂量是电离辐射给予单位质量物质的平均能量。
敏感的组织发生非随机效应的剂量阈值睾丸单次照射阈值超过0.15Sv发生精子减少效应,超过3.5Sv发生永久性不育效应。
卵巢单次照射阈值在2.5~6.0Sv,会发生永久性绝育效应。
眼晶体单次照射阈值在0.5~2.0Sv,会发生浑浊效应,超过5.0Sv会发生视力障碍效应。
骨髓单次照射阈值超过0.5Sv会发生血细胞暂时减少效应,超过1.5Sv会发生致死性再生不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