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定义及组成
应急信息系统是为事故、灾害和紧急事件应急服务的信息系统,由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应用服务系统、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构成。
应急信息系统服务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等阶段,应急管理的各个阶段根据事件类型不同有不同的功能要求。1
研究意义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事故和灾害的能力,既是关系人民群众安危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有关国家安全的重要课题。应急信息系统是整个应急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基础。
我国现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防洪、地震、消防、民防、公安、市政、海上搜救、森林火灾、矿山和化学等专业领域都建立了各自的应急信息管理和应急通讯系统,在各领域的应急救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系列重特大公共事件反映出我国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应急体系一直是由政府各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分兵把守、自成体系,未建立起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互相协调的应急管理机制;信息系统的通信平台、数据接口、数据库结构、功能要求等缺乏统一标准,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和共享资源;此外,有些应急信息系统由于平时缺乏信息积累、应急演练和日常维护,在关键时刻往往难以发挥作用。1
城市应急信息系统城市应急信息系统是为城市事故、灾害和紧急事件应急服务的信息系统,一般由硬件、软件、数据库和用户构成。2
系统用户城市应急信息系统用户可以分为5类。
第一类用户为城市日常安全管理用户,是指从事城市安全管理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为政府提供安全政策和安全咨询服务的机构,如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道路安全管理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救护部门、城市的各级政府、街道居民委员会等;
第二类用户为城市日常安全信息查询用户,任何一个城市居民都有权成为城市日常安全信息查询用户,该类用户享受对城市安全的知情权;
第三类用户为城市安全规划用户;
第四类用户为城市应急指挥用户,是指从事城市应急救援的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如各级人民政府、应急救援联动中心、公安指挥部门、消防指挥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环境监控管理部门、灾害救援指挥部门、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指挥部门、专业化应急救援机构、保险机构等;
第五类用户为城市安全研究用户。2
系统功能设计根据系统需求分析,设计总体流程图。一般城市应急信息系统包括:系统管理模块、基础信息管理模块、地理信息管理模块、地图管理模块、安全规划辅助决策模块、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模块、重大危险源管理模块等。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用户管理、系统设置和数据整理、备份、恢复等功能,供系统管理员用户使用。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用于气象信息,洪水信息,地震信息,道路信息,分区的人口、财产、用地信息的输入、编辑、输出,以及危险化学品数据库、安全距离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典型事故案例数据库、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数据库和应急救援消防站数据库的数据输入、编辑和输出。
地理信息管理模块实现地图编辑、地图量算、程序控制维护等功能。地图管理模块实现地图输入、编辑、管理和输出等。
安全规划辅助决策模块实现对城市安全规划辅助决策支持的功能,可以为城市安全规划提供风险计算、危险目标风险分析、重点保卫(防护)目标风险分析和城市部分区域风险计算、整个城市风险计算等。
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模块提供城市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支持,包括应急救援物资、设备、人员等各类应急救援力量查询,事故应急救援过程记录,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辑和管理等。
重大危险源管理模块具有重大危险源管理和事故后果模拟计算功能,包括重大危险源输入、编辑、输出,以及重大事故模拟计算及其结果输出等。2
系统数据库设计城市应急信息系统数据库一般由3类数据组成,即基础信息数据、安全信息数据、地理信息数据。这3类数据可以分别建立数据库。
基础信息数据库用于组织和存储无空间地理信息对象的属性信息,此类对象的存在只是为城市安全规划、城市安全管理、事故应急救援的辅助决策提供支持。基础信息数据库可由多个子数据库组成,如气象数据库、洪水数据库、地震数据库、道路数据库、人口数据库、用地数据库、财产数据库、危险化学品数据库、安全距离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事故案例数据库、应急救援设备器材数据库、消防站数据库等。
安全信息数据库用于存储既有空间地理信息,又有属性信息的对象相关数据,一般包括的子数据库有:危险源数据库、防护和保卫目标数据库、应急救援数据库、应急预案数据库、事故记录数据库等。
地理信息数据库用于存储空间地理信息十分重要,而其他属性信息不重要或可以从其他数据库中获取的对象的空间信息数据。2
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框架在应急管理体系中,信息管理框架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个信息汇集系统,更是一个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发布、共享系统,是应急管理体系的信息中枢,是指挥决策系统的支撑平台,是资源动员保障的引导平台,是整个应急准备体系的整合平台,在构成、结构、体制、机制、模式中显示作用与功能,形成一个以信息系统支撑、引导、整合的综合体系。框架主要由一个指标体系和三个模块组成:
(1)突发公共事件指标体系: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的信息可能来自于多种渠道(跨域),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异质异构),构建突发事件指标体系可支持各种跨域异质异构数据的结构化和语义化整合。以科学的方法论(哲学理论方法、社会学理论方法、统计学理论方法等)为指导,运用相应的技术构建一个对公共事件进行描述、解释、评估和监测的指标体系,包括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描述性指标与评价性指标、综合指标与专题性指标等。
(2)信息收集和预处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海量的事件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和预处理,将这些信息及时地转化为可供数据挖掘和其他分析方法直接使用的形式。信息可能来自于多种渠道,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信息收集和预处理模块需要从各种类型数据中提取数据的基本特征集并将其转化为可度量的子属性,经过数据清洗、筛选、提取、融合过程后,建立支持联机分析挖掘的数据信息仓库。
(3)数据挖掘和智能知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对历史数据、社会影响、灾情信息、事件管理情况等数据进行大规模的数据挖掘(包括语义图挖掘、文本挖掘、网络挖掘、社会心理挖掘、专家挖掘等方法),将所生成的数据挖掘结果由隐性知识转换成为显性知识,为事件应对、行动方案、以及决策支持提供及时的辅助信息和帮助。如何鉴别数据挖掘的结果从而获得有价值智能知识以及评价智能知识质量是知识管理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一领域的探索需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A.智能知识复杂性分析;B.智能知识复杂性和数据挖掘模型有效性关联分析;C.跨异构模型的智能知识有效性分析。
(4)信息展示和决策支持模块其功能是在有限社会资源和事件发展进程的约束条件下,通过多目标决策方法,实现资源和社会结构的最优配置,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演变和发展过程中,进行资源的快速调度运输。依据自然和社会条件,预先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事件及其发展进程,构建优化的资源结构、组织和运行。3
发展方向(一)加紧进行应急信息系统标准化研究
应急信息系统建设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就很难实现信息的共享和系统的互联互通,也很难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因此,应该结合信息技术、电子政务及其它应急标准化工作,尽快开展应急信息系统标准的研制工作,以标准化促进我国应急信息系统的建设。
(二)整合应急信息资源
通过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明确应急信息分类、分级管理的责任主体;通过信息标准化、接口规范化,采用XML、中间件等技术实现应急信息的
交流和共享。
(三)建立标准化的应急信息平台
在应急信息系统标准和规范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软硬件平台、数据库结构、应用系统功能、安全保密机制,建立统一的系统建设程序和验收规范,指导应急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以实现应急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四)建立标准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
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地区的大量指挥人员、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物质等,如何将这些宝贵的应急资源,快速有序地投入到应急救援行动中,就需要一套大家都熟悉的术语、组织结构、工作程序和行动计划等。为此有必要建立标准化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多机构联合指挥机制、公众信息发布系统和应急资源分类和管理系统。
(五)建立应急能力评估机制
通过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建立规范的评估体系,对各地区、各部门的应急能力进行定期评估,并把应急能力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工作绩效的考核体系。通过应急能力评估可以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确定今后建设的重点。
(六)加强应急演练和效果评估
应急演练是指来自多个部门、组织或群体的人员,针对所模拟紧急情况,执行在实际应急工作中各自应承担任务的演习和排练活动。通过应急演练和对效果进行评估,可以了解应急准备状况,发现并及时修改应急预案和相关执行程序中的缺陷和不足;可以评估各级政府或部门的应急能力,识别资源需求,澄清相关机构、组织和人员的职责,改善不同机构、组织和人员之间的协调问题;可以检验应急响应人员对应急预案、执行程序的了解程度和实际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应急响应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