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要素
1、振幅(Amplitude)
振幅是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的位移量。视振幅反映相应地震界面反射系数的大小。对于相同的入射波而言,界面的反射系数越大则所产生的反射波振幅越强。反射系数的大小由界面上下岩层的波阻抗差所决定。波阻抗差越大则反射系数就越大。波阻抗与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泥岩的波阻抗较低,砂岩的波阻抗中等,而碳酸盐岩的波阻抗较高。因此,视振幅的大小最终可归结为界面上、下岩性差别大小的综合体。
2、视频率(Frequency)
视频率反映了相邻反射界面之间间距的大小。间距越大,上、下界面处产生的反射波之间的时间间隔就越大,即视频率越小。反之,间距越小则视频率越大。当界面间距小于入射地震波的1/4主波长时,两个界面形成的反射波将相互叠加成为一个复合波,从而无法将两个界面区分开,这就是所谓的地震波垂向分辩率(能确定出两个独立界面而不是一个界面所需的最小反射面间距,这里为1/4主波长)。
3、连续性(Continuity)
是指同相轴的视振幅与视频率在横向上的延伸状况,反映界面上、下岩性差别或界面间距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1
描述和命名方法地震反射结构有两种描述和命名方法。当地层单元内部上述三个方面的特征上、下都比较均匀时,可直接按“视振幅+视频率+连续性”的顺序进行描述和命名,例如“强振幅高频高连续反射结构”。当以上特征上、下不均匀时,则可根据其在垂向上的变化特点进行描述和命名,例如“向上增强反射结构”等。1
地震反射结构杂乱反射结构又高振幅低连续性结构,杂乱反射结构的基本特征就是振幅很强,但又不连续,波形显得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寻
无反射结构又叫极低振幅结构 ,其基本特征就是振幅极低,几乎看不出同相轴的存在。导致无反射结构的根本原因是岩性均一、难以形成反射界面,代表能量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可能是巨厚的砂岩、泥岩或灰岩,也可能是生物。振幅强意味着界面上、下岩性差异大。不连续则意味着岩性或岩层厚度横向变化快,从而反射系数横向上变化很大。这种反射结构代表水动力条件动荡不定,且能量相对较高环境下形成的产物,也可能是原生连续地层遭受后期改造变形后的结果。往往发育于冲积扇、陡崖浊积扇、海底扇等扇体中,或者由于重力滑动或构造变动而发生强烈变形了的地层里。
扰动改造后的似均匀沉积层。深湖相泥岩、滨海相砂岩、陆棚相灰岩以及泥质沉积很贫乏的辫状河砂岩中都可发育这种反射结构。它们的岩性差别很大,但其内部相对较为均一。
三高反射结构又叫高幅、高频、高连续性结构 ,振幅高意味着界面上、下岩性差异大;频率高意味着层厚较小且频繁交替;连续性高则意味着岩性和岩层厚度横向上很稳定。是浊积砂发育的深水相或薄煤层稳定发育的滨湖沼泽相的典型特征。
向上增强的反射结构其基本特征是振幅在下部较弱,而向上显著增强。这表明在下部岩性较均一,而向上岩性差别增大。通常发育在下降半旋回的沉积相组合中,如三角洲、海退型进积海岸或陆棚沉积等常常形成这种反射结构。
由此可以看出,振幅强弱与界面上、下岩性差别大小相对应;频率高低与岩层厚薄相对应;连续性好坏与岩层的横向稳定性相对应。抓住这一关键,再通过对不同沉积相单元中的岩性差异特点、横向变化规律和旋回性的理解,就可进一步对沉积相加以解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