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折叠式旋翼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折叠式共轴旋翼桨叶操纵机构设计背景

从古至今,人类对飞天梦一直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继莱特兄弟成功实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飞行试验以来,历经百年的发展,航空科技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与发展,人类开始设计并制造各种类型的飞行器,并将其用于不同的航空领域。随着社会的进步,飞行器的种类和使用范围也大大增加,飞行器先后出现了用于军用的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等;用于民用的运输机、林业机等。除了这些常见大型飞行器以外,更多的微小型飞行器也被研制和使用,广泛应用于无人侦察、现代救援、玩具等领域。飞行器也发展出了不同的形式,有固定翼型飞行器、旋翼型飞行器、变形翼型飞行器。其中旋翼型飞行器又分为单旋翼加尾桨型飞行器、共轴式旋翼无尾桨型飞行器、多旋翼型飞行器等。共轴双旋翼型飞行器与其他类型飞行器相比,具有操纵性能好、飞行安全可靠性高、可进行悬停飞行并且飞行效率高、机动性能优越、有效载荷能力强、自身结构紧凑等特点。

因此,共轴式结构在飞行器设计中被广泛采用,国内外对共轴双旋翼飞行器开展过许多研究。桨叶的翼展大小直接决定飞行器的升力大小,为了尽可能在增大旋翼桨叶翼展的同时不增加飞行器的尺寸,特将折叠翼的设计引入,与共轴双旋翼相结合,以满足升力提升和结构尺寸紧凑的设计要求。

桨叶是飞行器的关键部件,它既是飞行器的升力面,同时也是主要的操纵面。随着理论分析方法、加工技术和工艺、材料的进步,桨叶形状已经由简单的矩形桨叶发展为复杂的扭转桨叶。不同的旋翼桨叶形状与不同的飞行器结构,需要不同的操纵机构。桨叶作为飞行器升力提供部件,其操纵机构负责飞行器升力大小的调整与飞行器航向的控制。它被分为全差动操纵方式、半差动操纵方式、磁粉控制器操纵方式、翼尖气动控制操纵方式等类型。桨叶操纵机构设计的优劣对飞行器的飞行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1

折叠式桨叶操纵机构的工作原理

在飞行状态下,对旋翼桨叶的操纵主要包括改变旋翼桨叶所产生的拉力大小、拉力的作用线或者同时改变二者。改变拉力的作用线,理论上,相对机身通过倾斜旋转轴或者桨毂来实现。由于大多数飞行器的旋转轴是固定的,倾斜桨毂所需要的驱动力较大,因此常采用变距装置。整体性或者周期性地改变桨叶桨距角,就能有效地改变空气动力,从而最终改变旋翼拉力的大小和方向。

图1所示为最常采用的由自动倾斜器改变总距的原理。图2所示为自动倾斜器周期变距的原理。自动倾斜器由上下两个平行的星型盘组成。一个星型盘不随转动轴旋转,但其可以相对旋转轴上下移动或者倾斜;另一个星型盘随着旋转轴旋转,并且通过操纵杆与桨叶铰接。这两个星型盘通过轴承连接,始终保持平行的位置关系。当操纵机构使不旋转的星型盘整体上升或者下降时,所有桨叶同时增大或者减小相同倾角,由此改变旋翼的气动特性最终改变旋翼产生的拉力大小;当操纵机构使不旋转的星型盘相对旋转轴倾斜一定角度时,桨叶周期性变距(前行桨叶与后行桨叶一个增加 B1,一个减少 B1)。1

折叠式桨叶操纵机构的工作过程

驱动电机固定于飞行器的外壳体上,驱动左右两个电机反向等速旋转,两个电机分别带动各自连接的电机转动杆转动。电机转动杆带动转动杆运动,使得下支撑盘相对旋转轴整体上升或者下降。上下联轴器分别与内轴、外轴固定连接。下支撑盘通过轴承与下转动盘连接,可相对于旋转轴整体上升或者下降,通过下转动盘上的下固定板、下固定件带动下变距摇杆运动。下变距摇杆与下桨叶转动件铰接。下桨叶固定件固定于下联轴器上。下桨叶转动件连接桨叶,可相对于下桨叶固定件转动。这样,一对下桨叶便完成了对桨距角的改变(同时增大或者同时减小)。同理,上支撑盘在上下盘连接棒的带动下随下支撑盘整体上升或者下降,使上桨叶操纵部件完成相同的动作,一对上桨叶随之实现桨距角的相同变化。因此,旋 翼飞行器的拉力大小可被改变。

驱动左右两个电机同向等速旋转,两个电机分别带动各自连接的转动杆转动,使得下支撑盘相对于旋转轴倾斜,通过下支撑板、下固定件,带动下变距摇杆运动。下桨叶固定件固定于下联轴器上。下桨叶转动件连接桨叶,相对于下桨叶固定件转动。由于下支撑盘发生相对于旋转轴的倾斜,其左右两侧的下变距摇杆发生反向运动,因此一对下桨叶的旋转方向相反。在上下盘连接棒的作用下,上浆叶操纵部件完成与下桨叶操纵部件相同的动作,一对上桨叶也进行方向相反的旋转。旋翼的上、下桨 盘相对于旋转轴完成了向某一方向的倾斜,即拉力作用线发生改变,飞行器的飞行方向也随之发生改变。考虑到共轴双旋翼桨叶扭转和折叠翼安装的角度要求,该桨叶操纵机构应该具有较大的角度变化范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