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源程序内存要求简单来说即源程序运行时所需要的空间大小,一般有两种解释:1、源程序运行时所需要的最小内存要求;2、源程序运行时所需要最大内存要求。现在操作系统中一般都运行着多个程序,一般不可能满足一个源程序最大内存要求,因为内存大小是有限的。现在所指源程序内存要求一般是指最小内存要求,这主要是基于程序局部性原理。
有关术语内存内存是计算机中重要的部件之一,它是与CPU进行沟通的桥梁。计算机中所有程序的运行都是在内存中进行的,因此内存的性能对计算机的影响非常大。内存(Memory)也被称为内存储器,其作用是用于暂时存放CPU中的运算数据,以及与硬盘等外部存储器交换的数据。只要计算机在运行中,CPU就会把需要运算的数据调到内存中进行运算,当运算完成后CPU再将结果传送出来,内存的运行也决定了计算机的稳定运行。 内存是由内存芯片、电路板、金手指等部分组成的。
源文件这是指由源程序和数据构成的文件。通常由终端或输入设备输入的源程序和数据所形成的文件都属于源文件。它通常是由 ASCII 码或汉字所组成的。
目标文件这是指把源程序经过相应语言的编译程序编译过,但尚未经过链接程序链接的目标代码所构成的文件。它属于二进制文件。通常,目标文件所使用的后缀名是“.obj” 。
可执行文件这是指把编译后所产生的目标代码再经过链接程序链接后所形成的文件。
源程序进入内存过程在多道程序环境下,要使程序运行,必须先为之创建进程。而创建进程的第一件事,便是将程序和数据装入内存。如何将一个用户源程序变为一个可在内存中执行的程序,通常都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要编译,由编译程序(Compiler)将用户源代码编译成若干个目标模块(Object Module);其次是链接,由链接程序(Linker)将编译后形成的一组目标模块,以及它们所需要的库函数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装入模块(Load Module);最后是装入,由装入程序(Loader)将装入模块装入内存1。
程序局部性原理早在 1968 年,Denning.P 就曾指出:程序在执行时将呈现出局部性规律,即在一较短的时间内,程序的执行仅局限于某个部分;相应地,它所访问的存储空间也局限于某个区域。他提出了下述几个论点:
(1) 程序执行时,除了少部分的转移和过程调用指令外,在大多数情况下仍是顺序执行的。该论点也在后来的许多学者对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如 FORTRAN 语言、PASCAL 语言)及 C 语言规律的研究中被证实。
(2) 过程调用将会使程序的执行轨迹由一部分区域转至另一部分区域,但经研究看出,过程调用的深度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超过 5。这就是说,程序将会在一段时间内都局限在这些过程的范围内运行。
(3) 程序中存在许多循环结构,这些虽然只由少数指令构成,但是它们将多次执行。
(4) 程序中还包括许多对数据结构的处理,如对数组进行操作,它们往往都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内。
局限性还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1) 时间局限性。如果程序中的某条指令一旦执行,则不久以后该指令可能再次执行;如果某数据被访问过,则不久以后该数据可能再次被访问。产生时间局限性的典型原因是由于在程序中存在着大量的循环操作。
(2) 空间局限性。一旦程序访问了某个存储单元,在不久之后,其附近的存储单元也将被访问,即程序在一段时间内所访问的地址,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其典型情况便是程序的顺序执行。
源程序内存请求分配方式虚拟存储器的实现方法在虚拟存储器中,允许将一个作业分多次调入内存。如果采用连续分配方式时,应将作业装入一个连续的内存区域中。为此,须事先为它一次性地申请足够的内存空间,以便将整个作业先后分多次装入内存。这不仅会使相当一部分内存空间都处于暂时或“永久”的空闲状态,造成内存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也无法从逻辑上扩大内存容量。因此,虚拟存储器的实现,都毫无例外地建立在离散分配的存储管理方式的基础上。
单一连续分配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存储管理方式,但只能用于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中。采用这种存储管理方式时,可把内存分为系统区和用户区两部分,系统区仅提供给 OS 使用,通常是放在内存的低址部分;用户区是指除系统区以外的全部内存空间,提供给用户使用。虽然在早期的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中,有不少都配置了存储器保护机构,用于防止用户程序对操作系统的破坏, 但近年来常见的几种单用户操作系统中, 如 CP/M、 MS-DOS及 RT11 等,都未采取存储器保护措施。这是因为,一方面可以节省硬件,另一方面也因为这是可行的。在单用户环境下,机器由一用户独占,不可能存在其他用户干扰的问题;这时可能出现的破坏行为也只是用户程序自己去破坏操作系统,其后果并不严重,只是会影响该用户程序的运行,且操作系统也很容易通过系统的再启动而重新装入内存。
固定分区分配固定分区式分配是最简单的一种可运行多道程序的存储管理方式。这是将内存用户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区域,在每个分区中只装入一道作业,这样,把用户空间划分为几个分区,便允许有几道作业并发运行。当有一空闲分区时,便可以再从外存的后备作业队列中选择一个适当大小的作业装入该分区,当该作业结束时,又可再从后备作业队列中找出另一作业调入该分区。
可用下述两种方法将内存的用户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分区:
(1) 分区大小相等,即使所有的内存分区大小相等。其缺点是缺乏灵活性,即当程序太小时,会造成内存空间的浪费;当程序太大时,一个分区又不足以装入该程序,致使该程序无法运行。尽管如此,这种划分方式仍被用于利用一台计算机去控制多个相同对象的场合,因为这些对象所需的内存空间是大小相等的。例如,炉温群控系统,就是利用一台计算机去控制多台相同的冶炼炉。
(2) 分区大小不等。为了克服分区大小相等而缺乏灵活性的这个缺点,可把内存区划分成含有多个较小的分区、适量的中等分区及少量的大分区。这样,便可根据程序的大小为之分配适当的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