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发展
1985年3月14日,国内第一个引进的日本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在北京首都机场按国际标准安装调试完毕后正式对外开放。
1995年,民航总局空管局利用日本政府第三批日元贷款从德国引进自动气象观测系统5套,分别安装在天津、大连、杭州、厦门、乌鲁木齐。1996年首都机场更新自动观测系统,从芬兰引进符合国际Ⅲ类机场标准双跑道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于1996年11月9日正式启用。这是中国首次在自动观测系统中加入跑道路面、太阳辐射传感器和天气现象传感器,云高仪软件增加了可通过在一定的时间内测到的云层估算出云量功能,使天气报告更加完整,即“FEW”(少云)(1/8~2/8)、“SCT”(疏云)(3/8~4/8)、 “BKN”(多云)(5/8~7/8)或“OVC”(阴天)(8/8)。自1996年起引进的观测系统均增加了天气现象传感器和自动编制云量的功能,为将来实施在机场开始运行之前发布机场例行天气报告、特选天气报告的要求和在机场的非运行时段可利用自动观测系统提供气象信息做好准备。
至2007年,全国有61个民用机场安装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气象观测系统在提高机场运行能力上起到很重要作用,尤其在低能见度情况下,降低机场对能见度要求的标准(Ⅰ类机场运行标准能见度从不小于800米降低到跑道视程不小于550米,Ⅱ类机场运行标准跑道视程不小于350米),使得航班达到起降标准,减少航班延误和航空公司损失,同时对空中交通管制服务起到积极作用。2
原理随着气象要素值的变化,自动气象站各传感器的感应元件输出的电量产生变化,这种变化量被CPU实时控制的数据采集器所采集,经过线性化和定量化处理,实现工程量到要素量的转换,再对数据进行筛选,得出各个气象要素值,并按一定的格式存储在采集器中。
在配有计算机的自动气象站,实时将气象要素值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并按规定的格式存储在计算机的硬盘上。在定时观测时刻,还将气象要素值存入规定格式的定时数据文件中。根据业务需要实现各种气象报告的编发,形成各种气象记录报表和气象数据文件。
通过对自动站运行状态数据的分析,实现自动站的远程监控。1
功能(1)自动采集并存储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雨量、蒸发量、日照、辐射、地温等全部或部分气象要素。
(2)按业务需求通过计算机输入人工观测数据。
(3)按照海平面气压计算公式自动计算海平面气压;按照湿度参量的计算公式计算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以及所需的各种统计量。
(4)编发各类气象报告。
(5)按《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形成观测数据文件。
(6)编制各类气象报表。
(7)实现通讯组网和运行状态的远程监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