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白细胞形态检查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末梢血液的白细胞检查,除作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外,还需观察白细胞的形态。

常见的异常中性粒细胞变性和中毒性变化:表现为着色反应减退或胞浆嗜碱性增强,嗜中性颗粒减少或变性,以及出现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紫黑色中毒性颗粒。根据有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在中性粒细胞总数中所占比例的多少,可将之分为轻度(>25%)、中度(>50%)、重度(>75%)和严重(100%)四级。空泡变性也为常见的中毒性表现,常与中毒颗粒同时存在,它是细胞浆或核中的物质脂肪变性后,被染液中的有机溶剂脱脂的结果,较多的细胞有此变化时才有意义。核溶解也是中毒性变化,表现为粒细胞核染色质和核膜模糊不清,结构消失以及核固缩等,后者指染色质深染并聚集成块。有时在粒细胞胞浆内可见散在的、直径约1~2μm的圆形天蓝或蓝灰色区域,称Dohle小体,系核糖体或粗内质网的聚集物。上述各种变化可单独或数种同时存在于中性粒细胞中,见于严重感染,特别多见于由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和厌氧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一些药物及理化因素也可引起中毒性变化。在确定细胞有无中毒性变化时,应排除涂片或染色不良所造成的假象。

大型中性粒细胞和多分叶核粒细胞:大型中性粒细胞胞体明显增大,直径可达16~25μm,核分叶较多,常在5叶以上。在正常人血液中极少见到,可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一些大红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红白血病、放射性损伤、严重感染、中毒和抗叶酸药物治疗后等。也见于遗传性大型粒细胞症。分叶过多而体积不增大的粒细胞称为多分叶核粒细胞,是老化性粒细胞,增多时称核右移。

粒细胞核棘突:为粒细胞胞核上的小芽状突出,呈锯齿或木梳等形状。此种核棘突大量出现,见于严重的中毒感染、癌肿转移、晚期结核病或放射治疗后。核棘突与鼓槌状核突不同,后者为突出于粒细胞核上的呈鼓槌状赘生物,有助于胎儿性别或两性畸形的鉴别。

Alder畸形:指粒细胞胞浆内含有多量粗大的紫红色颗粒,有时成簇分布。这种异常颗粒也称Alder-Reilly小体,可同时出现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过渡型粒细胞胞浆中,应与嗜酸、嗜碱性颗粒相鉴别。含有此种异常颗粒的粒细胞,其核粗而圆,很少凹陷。是一种遗传性异常,病人常有先天性骨关节畸形。

Pelger-Huet核畸形:是良性家族性的粒细胞畸形,成熟中性粒细胞的核呈带状或仅有二叶、凹陷不大、如肾形、圆形、哑铃状、眼镜状等。核染色质较正常粗而密,呈块状深染。浆中常伴有明显的中毒颗粒或空泡变性。这种畸形的粒细胞吞噬和抗感染能力等功能仍正常。应注意与白血病或炎症所致粒细胞核左移相区别。Pelger-Huet畸形,尚需和假性Pelger-Huet现象区别;后者无家族性特征,往往发生于白血病前期。

Chediak畸形:中性粒细胞或其它系统白细胞胞浆中含有很多粗大的直径约2~5μm的嗜天青颗粒,形状不一,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阳性。胞浆中常伴有Dohle小体,胞核萎缩、畸形,核染色质致密。这种畸形为先天性,多见于小儿,常伴有白化病。

不典型淋巴细胞:Downey于1923年将这种淋巴细胞分为三型:Ⅰ型(泡沫型),胞浆中有空泡或泡沫,核折叠或弯曲;Ⅱ型(不规则型),胞浆多色淡并有空泡,核呈圆形或弯曲;Ⅲ型(幼稚型),形态大,胞浆既蓝又多,也可有空泡,核也常有弯曲。也有人将不典型淋巴细胞分为五型:第一型,单核细胞型;第二型,浆细胞型;第三型,幼稚型;第四型,原始型;第五型为不能归入上述各型者,称异型淋巴细胞。不典型淋巴细胞在正常人血液中可见到,一般不超过2%。增多主要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带状疱疹、流行性感冒、风疹等病毒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可达10%以上,有时可存在数月之久。

Auer小体:在Wright染色涂片上,呈红紫色细杆状,长度为1~6μm,一条或数条不等。细胞化学染色证明小体中含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可能是嗜天青颗粒凝聚而成,也可能是溶酶体的一种异常形态。它仅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可在原始及幼稚单核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的胞浆中见到。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不出现Auer小体。

幼稚白细胞:正常人末梢血中偶可见到晚幼粒细胞。末梢血中出现幼稚细胞主要见于各种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后者除有早期粒细胞轻度增高外,同时尚有其它阶段粒细胞增多。急性红白血病时,还有有核红细胞增多。重度感染、失血和溶血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症,严重的类白血病反应等时,也常出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