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马尔卡拉”反坦克导弹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研发历史

1951年,澳大利亚政府启动了研发“马尔卡拉”反坦克导弹的工程。而在1952年,英国提出了“工程J”,要求研制一款使用碎甲战斗部的线导反坦克导弹。

计划之初,“工程J”和“马尔卡拉”可说是如出一辙。到了1953年,英国设想研制一种多用途制导武器,既可以反坦克又可以对空,需要目视观察,通过无线电指令控制。但由于该方案存在一些不切实际之处,最终被划分为两个工程:由肖特兄弟&哈兰德有限公司负责的对空导弹项目,代号“绿光”,最后发展出“海猫”舰空导弹。而反坦克导弹项目则交给了菲尔利航空器制造公司,代号“工程6”,团队成员大多曾参加代号“蓝天”的空对空导弹工程,蓝天工程最后发展出“火闪”空空导弹。在1954年,“工程6”被更名为“橙威廉(OrangeWilliam)”。

粗看之下,“橙威廉”和同一时期的“马尔卡拉”反坦克导弹是两种极为相似的反坦克制导武器,均以部署在中东地区为前提而进行研发。有人说正是因为二者功能大部分重叠,而且“橙威廉”的发射装置太过沉重,其采用的红外线指令链始终不能可靠工作,因此才在1958年取消了“橙威廉”的研发工作。但这样的说法并不正确。这两种导弹的研发工程在技术背景、政治背景、战术背景与财政背景上都很相似,但仍然有很多不同之处。2

特点“马尔卡拉”采用有线指令制导,弹长6英尺5.5英寸,弹体直径8英寸,弹翼翼展32英寸,弹体全重212~222磅,携带重约56磅的重型碎甲弹头,足以应对苏联重型坦克。通过两级式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发射时起飞发动机运行18秒后转由巡航发动机推进,巡航速度136米每秒,射程随型号有所不同,“马尔卡拉”Mk1射程2190米,“马尔卡拉”Mk1A加长了导线,射程达到4030米。

尽管"橙威廉"与“马尔卡拉”二者均采用碎甲战斗部,两级式固体火箭发动机,外观上也近于雷同,但最大区别在于二者的射程。“马尔卡拉”的射程约为2000码(“玛尔卡拉”Mk.1射程2190米,“马尔卡拉”Mk.1A射程4030米),而“橙威廉”的射程可达6000码。为了在如此远的距离上保证对导弹能有较好的控制,导弹控制员可能要前出至距离发射车4000码以外,比发射车要更加靠近目标。对“玛尔卡拉”来说,由于控制员临近发射器,其射程也就受控制员的视野限制,当然,作为一款线导反坦克导弹来说,导弹所能携带的导线重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玛尔卡拉”Mk.1A增加了约2000米射程,但付出了增重10磅的代价)。这些因素都限制了“玛尔卡拉”可能的部署位置与部署方式,但“橙威廉”却不受此限。根据二者设计时的想定,它们的发射平台可能是一辆重型履带式车辆(坦克底盘,如计划中由百夫长Mk.3改造的FV4010,重量46吨),有可能受地形因素限制,比如被一条河流阻挡。但“橙威廉”的控制员是与发射平台分开的,可以单独渡河接近目标。控制员所携带的制导设备重量约为100磅或更轻,用一辆雪貂装甲车就可以带着走。

“马尔卡拉”则采用了更为直接的文丘里喷管构造。两级式固体火箭发动机代号“啄木鸟”,是基于蓝天工程的“鹳”式火箭发动机研制的。所谓两级式,是说其中一级用来获得起飞推力,另一级用来获得巡航推力。

“马尔卡拉”起初计划从一辆改造过的百夫长FV4010上发射。FV4010基于百夫长Mk.3,设计重量46吨,携带20枚玛尔卡拉线导碎甲反坦克导弹,通过两具导弹发射架发射,与后来西德1961年的RJPz1相似,一具发射架就发射位置,另一具发射架缩回战斗室内进行装填。但是由于帝国战争办公室不愿为该项目拨款研制发射平台,因此FV4010仅停留在设想阶段。在开发过程中,设计团队只能使用卡车拖车和软钢板搭建了两个实验平台以容纳发射制导设备。2

性能参数目标:坦克、掩体、桥梁

射程:3.2km

速度:150m/s

弹长:1.95m

弹径:220mm

翼展:790mm

导弹质量:90.7kg

动力装置: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

制导系统:目标瞄准及跟踪、线传输指令、手动操作

战斗部:聚能破甲战斗部,质量25k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