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菌种是国家重要的生物资源,是食用菌生产、科研工作的基础。优良纯正的菌种是食用菌栽培的基本保证。菌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食用菌生产的成败。因此,对分离、转化、选育、引进的菌种,应予质量鉴定,留优去劣。所谓菌种质量,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菌种的“种性”。即菌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这是菌种的内因与基础,栽培地的生产条件必须首先要适合它的“种性”。比如,一个菌种(株)在南方某地选育驯化成功,并表现良好,若将其引种至北方地区,就不一定有好的生产表现。二是菌种的制作质量。一个原本优良的菌种(株),在配套设施设备不齐全、操作技术不规范等条件下,在逐级转接扩大生产的过程中,就会造成菌种的质量下降,如感染杂菌,菌种老化、退化等现象。这些菌种应用到栽培时,势必会有产量低、品质差、抗性差、发病率高,甚至不出菇等后果。2
鉴定菌种是通过菌种质量标准进行的。菌种的质量标准就是衡量菌种培养特征、生理特征、栽培性状、经济效益所制订的综合检验标准。一般从菌种的纯度、长势、颜色、菌龄、均匀度和出菇快慢6个方面进行鉴定。
菌种的鉴定有多种方法,但是最可靠的也是最实际的方法就是出菇试验。只要通过出菇试验,就不难知道它是什么菌种以及菌种的产量及生产性能,只有产量高、品质好的菌种才是优良菌种。
菌种质量鉴定的内容各种食用菌的菌丝体形态特点虽然不同,但作为优质菌种鉴定的内容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菌种性能可靠:投入生产的菌种必须是经过试验,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纯菌丝体。
(2)菌丝健壮:菌丝体生长应粗壮、洁白、浓密,生活力强,并具该品种所特有的风味。不能有菌丝萎缩、发黄、脱壁或产生菌皮等老化现象。
(3)无病虫害:菌种应无任何杂菌污染,无害虫侵蛀,无积水、高温圈、菌丝自溶等现象产生。
(4)菌龄适宜:一般母种菌丝占斜面2/3以上。原种瓶、栽培种袋菌丝长满后1周左右,且不能有大量原基出现。
(5)标志明显:出售菌种,必须注明种类、级别、品种、生产单位、接种日期等,否则不能使用。
菌种质量鉴定的方法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即通过“观其形,嗅其味”来鉴别菌种质量的优劣。优质菌种一般菌丝健壮、浓密、色泽正、无杂菌,具有本品种特有的香味。如果培养基、瓶壁、管塞上出现异常颜色的菌落,说明已被杂菌污染;菌种瓶(袋)上有黄褐色高温圈,是由于异常高温导致菌丝生长不良而形成;脱壁是因菌龄过长,或不良环境(缺水、干燥、高温)导致的菌丝体萎缩、色泽变暗、培养基收缩的离壁现象;菌丝自溶是由于菌龄过长或高温影响,导致生理老化,菌丝自溶而产生黄褐色代谢水现象。除此之外,如有积水、菌皮或大量原基形成,均属不合格菌种。直观观察法简便易行,但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3
镜检法镜检法,即挑取微量菌丝(或孢子)固定于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的形态结构,锁状联合的有无、孢子的形状、大小等,从而鉴定菌种的类别及优劣,通过镜检还可区分培养菌丝与杂菌,从而鉴定侵染杂菌的种类。
培养观察法对于分离、选育或者引进的菌种,通过培养,观察其菌丝体对干湿度和温度等方面的适应性。可将菌丝体置于偏干、偏湿和干湿相宜的条件下培养,若菌丝在前两种条件下能良好生长,而在干湿相宜的条件下生长最佳,则说明是好的菌种。也可在菌种瓶中挑取一小块菌丝体,接种在PDA斜面培养基试管中,置于23~25℃恒温箱中培养,经1周后检查菌种生活力及纯度,如果菌丝生长快、整齐纯一、健壮浓密,则是生活力强的菌种。
出菇(耳)试验法对分离或引入的菌种,在投人生产之前,必须作出菇(耳)试验。通过试验鉴定其遗传性状、产量质量的高低优劣等。出菇试验应根据菌株的生物学持性及实际条件,采用床栽、瓶栽、袋栽、箱栽、块栽等方式试验栽培每次应达到一定数量,并且要有3次以上重复栽培过程,要详细记录发菌天数(菌丝恢复、定植天数)、出菇期(每潮菇的起止时间、持续天数)、产量(单产、总产)、子实体形态(菇形、色泽、菇盖直径及厚度,菌柄长度和直径、单菇质量等)以及对环境条件的反应等内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