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格洛纳斯卫星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研制历史

1960年晚些时候,前苏联军方确认需要一个卫星无线电导航系统用于新一代弹道导弹的精确导引,而当时己有的旋风( Tsiklon )卫星导航系统接收站需要好几分钟的观测才能确定一个位置,因此不能达到导航定位的目的。

1968~1969年,前苏联国防部、科学院和海军等一些研究所联合起来,计划为海、陆、空、天武装力量的定位与导航需求建立一个单一的解决方案,直到1970年这个系统的需求文件才编制完成。

经过深入研究和讨论之后,1976年前苏联颁布建立GLONASS系统的法令。该计划的第一次卫星发射是在1982年10月12日进行的,1993年9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正式宣布GLONASS将成为一个工作系统。
1994年开始进行布满星座的7次发射计划的第一次发射。

1995年3月俄联邦政府提出GLONASS系统对民用开放的政策。

1995年12月14日俄罗斯最后一次一箭三星将GLONASS卫星成功地发射到预定轨道,标志着GLONASS星座己经布满。经过数据加载、调整和检验,1996年1月18日24颗卫星正常发射信号,健康有效地工作,至此GLONASS系统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行。

GLONASS系统比GPS起步晚9年,全系统正常运行比GPS晚近3年。从1982年10月12日发射第一颗GLONASS卫星以后,历经13年,共发射27次,把67颗卫星送入太空,仅仅有两次发射失败(第9次和第11次发射
失败,损失了6颗卫星)。

在1996一1998年间,由于经济困难,GLONASS星座得不到正常的维护,导致系统性能衰退。 从2001年
12月1日至2002年5月30日,GLONASS系统仅有7颗卫星在正常运行。

三个发展阶段事实上,GLONASS系统的建立被规划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3一1985年):
星座实验时期。进行系统概念实验,轨道上仅有4一6颗卫星。
第二阶段(1986一1993年):
完成飞行实验验证,初始系统运行。轨道上有12颗卫星,并展开了广泛的系统实验。当时,俄罗斯进一步认为GLONASS系统是俄罗斯武器装备的组成部分,也是俄罗斯无线电导航规划的基础。

第三阶段(1993一1995年):
完成了24颗星的星座系统,系统投入运行,与此同时,俄罗斯宣布GLONASS具备了完全工作能力。1

组成与结构GLONASS星座由21颗工作星和3颗备份星组成,所以GLONASS星座共由24颗卫星组成。24颗星均匀地分布在3个近圆形的轨道平面上,这三个轨道平面两两相隔120度,每个轨道面有8颗卫星,同平面内的卫星之间相隔45度,轨道高度1. 91万公里,运行周期11小时15分,轨道倾角64. 8度。

GLONASS卫星结构采用增压密封圆柱体,卫星下面装有12个导航信号天线、各种测控天线和姿态敏感器等,圆柱侧壁是轨道校正发动机、姿态控制系统、热控制通气窗和太阳帆板等。卫星均采用三轴稳定方式,采用精密艳钟作为其频率基准,整星质量1400千克,高3米,太阳帆板展开时宽度为7米以上,功率为1600瓦,寿命1一3年。

在建立GLONASS星座系统共使用了两种火箭发射卫一种是质子号火箭(一箭三星发射入轨),另一种是联盟号火箭。

地面支持系统地面支持系统由系统控制中心、中央同步器、遥测遥控站(含激光跟踪站)和外场导航控制设备组成。

地面支持系统的功能由前苏联境内的许多场地来完成。随着苏联的解体,GLONASS系统由俄罗斯航天局管
理,地面支持段己经减少到只有俄罗斯境内的场地了,系统控制中心和中央同步处理器位于莫斯科,遥测遥控站
位于圣彼得堡、捷尔诺波尔、埃尼谢斯克和共青城。

地面支持系统的作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测量和预测各颗卫星的星历;

(2)将预测的星历、时钟校正值和历书信息上行加载给每颗卫星,以便以后编入导航电文;

(3)使星钟与GLONASS系统同步;

(4)计算GLONASS系统时和UTC(SU)之间的偏差;

(5)进行卫星跟踪、控制与管理;

(6)监测GLONASS导航信号,如果发现异常,便将这些异常回报给系统控制中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