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飞天探测器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概况

“飞天”探测器(HITEN)是日本的月球探测器,又名缪斯-A(MUSES-A),由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研制,于1990年1月24日用M-3S-2运载火箭从鹿儿岛航天中心发射。任务目的是验证航天器轨道精确确定和控制、高效数据传输技术;进行月球借力飞行实验;利用地球进行大气制动实验;验证“飞天”探测器上携带的“羽衣”子卫星进入月球轨道的技术;测量地月间的宇宙尘埃。

“飞天”探测器发射后成功进行了10项月球借力飞行实验和大气制动实验。1990年3月18日,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将探测器送入距离月球16500Km的绕月运行轨道。“飞天”探测器在即将进入月球运行轨道之前释放“羽衣”子卫星,使其绕月球运行。1992年2月,“飞天”探测器进入月球轨道。探测器完成探测任务后,于1993年4月10日撞击月球表面的弗内留斯月球坑。1

主要性能参数“飞天”探测器的质量为197Kg(包括42Kg的肼推进剂和11Kg的“羽衣”子卫星),圆柱体结构,直径1.4m,高0.79m,体装式太阳电池阵,功率为110W。探测器的顶部装有结构为26面体的“羽衣”子卫星,两相对面之间的距离为40cm,每个面装有体装式太阳电池阵,在与“飞天”探测器分离前作为探测器的备用电源。探测器采用自旋稳定,自旋速率为10-20.5r/min。

探测器的推进和姿态控制系统包括8个23N和4个3N的肼推力器、2个太阳敏感器、1个星跟踪器、1个穿越式地平仪、3个加速度计、1个章动阻尼器和星上处理器等。光学导航系统包括2个CCD图像敏感器。探测器底部装有1副S频段交叉偶极子全向低增益天线。探测器通过一路X频段和一路S频段转发器进行下行数据传输,两台接收机用于S频段上行数据传输。探测器星上指令计算机包括3个独立的处理器单元,其只读存储器容量为2Mbit,随机存储器容量为512Kbit。探测器携带的有效载荷包括尘埃计数器和光学导航系统。

探测器在近月点262Km、远月点28600Km,倾角31°的绕月轨道上运行,运行周期6.7d。1

航天系统故障及对策“飞天”探测器发射时,在倒计时只剩下18秒的时候,为一枚捆绑式助推器的喷管万向节提供驱动的液压泵失灵了。试验显示,正处于冬季的鹿儿岛航天中心的低温,使泵中的硅整流器停止了工作。在发射台上急速地架起了一台热鼓风机后,运载火箭第二天点火升空了。进入太空后,探测器以佛教中神的名字被重新命名为“飞天”(Hiten)。这颗探测器进入了月地空间,并释放了为日本进行深空探测活动做实验的轨道器。由于运载火箭的速度比规定的飞行速度低了50m/s,结果使探测器的远地点比预定的476000Km低了40%,超出了月球轨道。然而,在探测器进入轨道的过程中,出现偏差是普遍的事,探测器准备用加速度计来监视最后的速度,如果降低的速度还在限定的范围内,探测器将使用肼发动机来提高速度。不幸的是,这次探测器的速度已经超出了限定的范围,设定这个范围,主要是为了防止出现错误的加速度计会使探测器进入错误的轨道。即便如此,随后的几次机动又恢复了正常的轨道。200Kg质量的探测器上还搭载着质量为12Kg的“羽衣”子卫星,尽管“羽衣”子卫星的S频段转发器在2月21日发生了故障,工作人员仍然决定继续发射任务,并准备在3月18日当“飞天”探测器在6475Km的范围内第一次飞跃月球时,把“羽衣”子卫星释放出去。准备用一枚固体火箭将“羽衣”子卫星送入7400Km-20000Km范围内的轨道上去。在东京大学的Kiso观测站里,有一台直径为1m的望远镜,它观察到了发动机在点火后产生的羽流。由此可判定,固体火箭发动机进行了点火。“羽衣”子卫星的转发器的故障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为它上面没有携带仪器。这颗小型卫星是有26面的多面体,其中16个面由采用铟-磷化合物的新型太阳电池阵列所覆盖,这些阵列发挥功能的好坏,取决于太空测量的性质。在羽衣卫星开启飞天探测器的电力供应时,遥测器停止了工作。地面模拟实验显示,当开启了电力供应时,会产生一个瞬时的高压,这种高压会使卫星转发器中的晶体管破裂。“飞天”探测器第一次展示了在行星大气层中,具体到这个例子,就是在地球的大气层中, 在接近逃逸速度时进行的空中刹车。所以说,“飞天”探测器这次飞行应该是成功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