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定痛饮,中医方剂名。王永炎方,出自《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具有平肝熄风,化痰活络之功效。主治偏头痛属肝阳挟痰浊瘀血上扰清窍者。症见偏头痛剧烈,或重痛,或跳痛,头晕,恶心呕吐,烦躁失眠,舌质黯淡,或有瘀斑,苔白腻,脉细弦或弦滑。
组成川芎15-30g,钩藤15g,菊花12g,白蒺藜10g,生苡仁30g,白蔻3g(打),半夏10g,赤芍10g,川牛膝10g。
用法水煎,每日1剂,连续服用,如头痛已缓解当再服3-6剂,以巩固疗效。
功用平肝熄风,化痰活络。
主治偏头痛属于肝阳挟痰浊瘀血上扰清窍者。症见偏头痛剧烈,或重痛,或跳痛,头晕,恶心呕吐,烦躁失眠,舌质黯淡,或有瘀斑,苔白腻,脉细弦或弦滑。。
方义本方以川芎为主药,且宜重用。《珍珠囊》记载,川芎为少阳引经药,治诸经头痛,且助清阳之气,去湿气在头,故善用治偏头痛,与赤芍,川牛膝配伍,以芍、膝之酸收之性,敛抑芎之辛散,且阴血下行制芎芷升窜。如此配伍则肝火、胃热虽重,用川芎亦不致发生弊端,用双钩藤、菊花、白蒺藜平肝祛风,以白豆蔻、半夏、薏苡仁化痰祛湿。
运用慢性复发性偏头痛西医拟诊断为血管性神经性头痛者多,在治疗上比较重视消除血管瘀胀状态,促进血管机能的恢复,临床可见额颞侧固定部位的跳痛,当属于瘀血阻络。
加减化裁若兼头晕目眩者可加生石决明、珍珠母、生牡蛎;若跳痛重、舌质紫而瘀斑多者当加水蛭、鬼箭羽、桃仁;伴呕恶重者可加藿香、佩兰等;若目赤、口苦、溲黄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等;如头晕腿软、目干涩、耳鸣、心烦者可加生地、玄参、知母等。
使用注意本方强调重用川芎,其剂量多在15g以上,常重用至30g。但有吐衄或其它出血倾向,月经过多时慎用,切不可重用;阴虚内热无内风旋动者或心虚血少惊悸怔忡,肺经气弱有汗骨蒸的不宜重用;重用川芎多与赤芍、川牛膝同时使用。
附注附方 川芎定痛饮
组成:川芎、赤芍、钩藤各15g,川牛膝、白蒺藜、佩兰、菊花各10g,白芷6g,白豆蔻3g,珍珠粉0.6g。
功用:活血化瘀,平肝熄风,醒脾升清。
主治:肝阳夹痰浊上扰清窍之头风痛证。症见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头痛而眩,心烦易怒,纳呆呕恶,苔白腻,舌质有紫气,脉弦滑。
出处:王永炎方
12345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孙海舒 - 中医副主任医师 -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