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粉尘危害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粉尘的危害

粉尘是指直径很小的固体颗粒,可以是自然环境中天然产生,如火山喷发产生的尘 埃,也可以是工业生产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生成,如矿山开采过程中岩石破碎产生的 大量尘粒。生产性粉尘就是特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许 多生产性粉尘在形成之后,表面往往还能吸附其他的气态或液态有害物质,成为其他有害 物质的载体。生产性粉尘污染作业环境,影响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1

粉尘进入人体的途径粉尘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等进人人体,其中以呼吸道为主要途径。

粉尘在呼吸道的过程被人体吸人呼吸道的粉尘,绝大部分被吸入后又被呼出。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吸入 的尘粒会经气管、主支气管、细支气管后,进人气体交换区域的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 和肺泡(图4-4),并在进人的过程中产生毒作用,影响气体交换功能。而实际上,可吸 入性粉尘被吸人呼吸道后,主要通过撞击、重力沉积、弥散(又称布朗运动)、静电沉 积、截留而沉降在呼吸道,只有极少部分粉尘能进人肺泡区。粉尘颗粒本身含有可溶性物质或在空气中吸附的其他有害物质,依据溶解性的不同, 可溶解于呼吸道或肺泡内的黏液,被人体吸收而直接产生中毒。1

呼吸系统对粉尘的防御和清除人体对吸人的粉尘具备有效的防御和清除机制。一般认为有三道防线。

1.鼻腔、喉、气管、支气管树的阻留作用大量粉尘粒子随气流吸入时通过撞击、重力沉积、 静电沉积、截留作用阻留于呼吸道表面,大大减少了粉 尘进入气体交换区域的粉尘含量。气道平滑肌收缩使气 道截面积缩小,可减少含尘气流的进人,增大粉尘截 留,并可启动咳嗽和喷喷反应,排除粉尘。
2. 呼吸道上皮黏液纤毛系统的排除作用
呼吸道上皮的表层是“黏液纤毛系统”,由黏膜上 皮细胞表面的纤毛和覆盖其上的黏液组成。在正常情 况,阻留在呼吸道内的粉尘黏附在气道表面的黏液层 上,气道壁上的纤毛则有规律地向咽喉方向摆动,摆动 过程中将黏液层中的粉尘逐渐移出,此种清除可在24 h 内完成。13. 肺泡巨噬细胞的呑噬作用:进人气体交换区域的粉尘多数黏附在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腔的表面,会被 活动于肺泡腔及从肺间质进入肺泡的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吞噬有尘粒的巨噬细胞,又称为 尘细胞。大部分尘细胞通过自身阿米巴样运动及肺泡的舒张转移至纤毛上皮表面,再通过 纤毛运动而清除。绝大部分粉尘通过这种方式约在24 h内排出体外;极小部分充满尘粒 的尘细胞因粉尘毒作用受损、坏死、崩解,其吞噬的粉尘颗粒重新游离到肺泡腔,再被新 的巨噬细胞吞噬,如此循环往复。很小部分粉尘能从肺泡腔空隙或破损处进人肺间质,其 后被间质巨噬细胞吞噬,形成尘细胞,部分尘细胞发生坏死、崩解释放出尘粒和再被吞噬 的过程。尘细胞和尘粒可进人淋巴系统,随淋巴循环前进,沉积于肺门和支气管淋巴结, 有时也可经血循环到达其他脏器。尖锐的纤维粉尘(如石棉)可穿透脏层胸膜进人胸腔。1 在人体防御和清除粉尘颗粒的整个过程中,鼻腔的鼻毛和黏性分泌物主要阻留直径大 于10 pun的粉尘颗粒,占吸入粉尘总量的30% ~50%;进入气管、支气管至终末支气管 的粉尘,通过黏液纤毛系统将粉尘运送到咽喉部位,随痰咳出或咽下,称为支气管清除;进人肺泡的粉尘粒子,主要依靠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清除。一部分尘细胞可因粉尘的 毒性作用破裂和崩解,粉尘游离后再被吞噬;另一部分尘细胞则可通过肺泡间隙进入淋巴 管,流人肺门及气管旁淋巴结。肺组织通过上述各种防御功能,可将进人肺内97% ~ 99%的粉尘排出体外,而阻留在肺内的粉尘只有吸入量的1% ~3%。但长期较大量吸入 粉尘可削弱上述各项清除功能,导致粉尘过量沉积,酿成肺组织病变,引起疾病。1

粉尘与皮肤、眼睛的接触作用皮肤由表面的角质层和真皮组成,对外来粉尘具有屏障作用,粉尘颗粒很难通过完整 皮肤进人人体。但粉尘如果被汗液溶解或黏附在皮肤上,粉尘内含有的一些化合物,如苯 胺、三硝基甲苯、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可通过完整皮肤吸收进人血液而引起中毒。
当皮肤发生破损或某些尖锐的粉尘损伤皮肤后,粉尘也能进入,作为异物被机体巨噬 细胞吞噬后诱发炎症反应;粉尘还可能阻塞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经常进行皮肤清洁有助 于洗脱黏附在皮肤上的粉尘,防止粉尘的伤害作用。
一些尖锐且坚硬的粉尘颗粒,如金属磨料粉尘,接触眼睛后,可通过机械作用损伤眼角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