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铁蕨,中药名。为乌毛蕨科植物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Hook.)J.Sm.的根茎。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血,驱虫之功效。常用于感冒,烧伤,外伤出血,蛔虫病。
入药部位根茎。
性味味微涩,性凉。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止血,驱虫。
主治感冒,烧伤,外伤出血,蛔虫病。
相关配伍1、治感冒:苏铁蕨15g,板蓝根15g,金银花9g。水煎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2、治外伤出血:苏铁蕨(晒干)。研末,敷患处。(《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3、驱蛔虫:苏铁蕨12g,苦楝皮9g。煎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形态特征植株高约1.2m。根茎木质,粗短,直立;有圆柱状主轴;密被红棕色、长钻形鳞片。叶簇生于主轴顶端;叶柄长6-20cm,棕禾秆色,基部密被鳞片,向上近光滑;叶片革质,长圆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60-100cm,宽10-30cm,先端短渐尖,基部略缩狭,两面光滑,一回羽状;羽片多数,线状披针形,互生或近对生,平展,中部的较长,长10-15cm,宽10-13mm,顶端长渐尖,基部为不对称的心形,下侧耳片较大,边缘有细密锯齿,常向下反卷,下部羽片逐渐缩短或略缩短,有时浅裂或呈波状;叶脉羽状,上面稍下凹,下面隆起,中脉两侧各有一行斜上的三角形网眼,网眼外的小脉分离,单一或分叉。孢子囊群幼时沿网脉生长,以后向外满布叶脉;无囊群盖。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200-1800m的较干旱的荒坡或路边。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鉴别本品呈圆柱形,有时稍弯曲,多纵切成两半或横切、斜切成厚片。根茎粗壮,直径3-5cm,密被极短的叶柄残基及须根和少量褐色鳞片,或叶柄残基全被削除;质坚硬。横切面圆形,灰棕色至红棕色,密布黑色小点;边缘呈不规则圆齿形,外皮黑褐色;皮内散布多数黄色点状维管束,中柱维管束10余个,多呈“U”、“V”字形或短线形,排成一圆圈,形成花纹。叶柄基部横切面近圆形,直径5-8mm,密布小黑点,维管束6-10个,环列。气微弱,味涩。
药理作用体外试验:苏铁蕨有较强抗腺病毒(Ad3)活性。对猪蛔虫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苏铁蕨3.54g/kg灌胃稍可缩短家兔凝血酶原时间。
相关论述《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清热解毒,活血散瘀,驱虫。治感冒,外伤出血,蛔虫病。”
附注贯众类药材较多,除苏铁蕨贯众外,常见药材为绵马贯众及紫萁贯众。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