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SA-N-2导弹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研制历史

盖德莱(Guideline) SA-N-2是苏联海军比较大的全天候型中高空舰对空导弹武器系统,是由陆用SA-2移植到“捷尔任斯基”号巡洋舰上的。导弹本身和制导雷达(“扇歌"E型)与SA-2完全相同,只是发射架不同。1SA-N-2采用双联装导弹发射架,导弹挂在发射架支臂下面,倾斜发射。“捷尔任斯基”(Dzer -zhinsky )号原属“斯维尔德洛夫”(Sverdlov)级普通巡洋舰,1951年下水,1952年开始服役,1961年改装成导弹巡洋舰,把原舰尾部的其中一座152毫米三联装火炮炮塔拆除,改装一部SA-N-2双联装发射架。其前边的射击指挥仪亦拆除,而安装一部“扇歌”E型制导雷达,在发射架后面新建一个导弹库,同时还对船体结构,特别是电子设备又作了一些改变。苏联海军原打算在“捷尔任斯基”号巡洋舰改装后再陆续将“斯维尔德洛夫”级的其它巡洋舰改装成导弹巡洋舰,可是由于SA-N-2系统的设备庞大笨重,舰上难于为制导雷达提供适宜的稳定平台,不易精确制导导弹,所以只改装了一艘“捷尔任斯基”号巡洋舰,此后再未改装和新装备其它舰只。

布局与结构导弹由两级组成。一级包括固体火箭发动机、连接一、二两级用的锥形舱及四个稳定尾翼(其中一对装有副翼)。二级装有液体火箭发动机,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弹体前端配有辅助翼。导弹的前翼、主翼、舵和稳定尾翼为X型配置。主翼的平面形状为梯形,其翼型为扁圆形。舵的平面形状为梯形,其翼型为修正菱形,而舵尖翼型为菱形。两对舵中有一对既作舵用又作副翼用,而另一对只作舵用。稳定尾翼装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壳体上,其平面形状为梯形。弹体结构大部分采用镁合金或铝合金制成,固体助推器壳体用合金钢制成。

动力装置包括固体助推器和液体火箭发动机。固体助推器采用硝化甘油的固体火药作燃料,液体发动机采用红烟硝酸(氧化剂)和混胺(燃料)做推进剂。

稳定与控制弹上控制系统包括无线电控制仪、自动驾驶仪和操纵系统。无线电控制仪的功能是;1.接收制导站传来的控制指令,经处理后送往自动驾驶仪,以控制导弹飞行,2.接收制导站传来的一次性指令,经处理后送往无线电引信,以解除引信最后一级保险;3.接收制导站的询问信号,并产生导弹应答信号,以供制导站测定导弹的坐标。自动驾驶仪根据本身的敏感元件的输出信号和地面控制指令,稳定和控制导弹的飞行。操纵系统根据自动驾驶仪送来的信号,控制舵的偏转,以稳定和控制导弹飞向目标。

战斗部与引信战斗部与引信采用定向爆炸的破片杀伤式战斗部。战斗部借其火药爆炸时所形成的2900 -- 3200米/秒的初速飞散的3600块破片击毁目标。战斗部的主要技术数据:1.火药室的直径395毫米,2.战斗部的重量19G千克;3.装药重量138千克,4.传爆管重量0. 93千克。无线电引信是用多卜勒效应原理工作的,有两个相同的波道同时工作,两个波道工作频率不同,工作原理相同。它包括:高频发射机、目标反射信号接收机、安全执行机构和电源部分。

探测与跟踪探测与跟踪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
制导站由跟踪雷达、指令产生设备和发射设备组成。它的主要任务是:1.根据目标指示信息发现目标;2.对目标进行手控与自动跟踪;3.发射、截获与自动跟踪导弹;4.将导弹按导引规律引向目标;5.向导弹发出使雷达引信工作的遥控指令。
制导雷达的波束呈扇形,工作时发出鸟鸣的声音,故西方称其为“扇歌”( Fan Song)制导雷达。它采用“路易斯”扫描天线,进行机电锯齿形扫描,能同时制导三发导弹攻击一个目标,导弹发射间隔为6秒钟。

“扇歌”雷达迄今已有A.B、C ,U、E、F, G七种型号。A /B型是原始型号,共有三个天线:两个扫描天线和一个指令天线。两个扫描天线中一个是方位角天线,一个是高低角天线,指令天线位于方位角天线的一端。

性能参数目标:能对付各种飞机及其它空中目标,目标飞行速度小于等于420m /s,目标飞行高度3~24 .5 km

制导体制:无线电指令制导

发射方式:发射架倾斜发射

抗干扰措施:在方位天线上增加两个抛物面照射天线,具有一定的抗杂波干扰、回答式干扰和消极干扰的能力。

弹长:10.89/10.84/10.79m

弹径:一级:0 .654m

二级:0.50m

翼展:一级:2.56m
二级:1.69m

弹重:2163/2283/2375k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