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天然内因毒素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食用的个别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某个器官(或部位)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它们可随着生长期而被破坏或逐渐蓄积,这些有害物质就是天然内因毒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

有毒蛋白质(toxoprotein)类目前所发现的有毒蛋白质主要来自植物性食品,包括血凝素(lectin)和酶抑制剂(enzyme inhibitor)。其中血凝素是某些豆科、大戟科等蔬菜中的有毒蛋白质,这类毒素现已发现10多种,包括蓖麻毒素(ricin)、巴豆毒素(crotin)、相思子毒素(abrin)、大豆凝血素(soybean agglutinin)、菜豆毒素(phasing)等。酶抑制剂主要是胰蛋白酶抑制剂和淀粉酶抑制剂,能引起消化不良和过敏反应,有人称其为过敏原(allergen)。人们食用的黄豆(soya bean)中已发现至少有16种蛋白质能引起过敏反应,其中主要的过敏原是胰蛋白酶抑制剂 。12

有毒氨基酸类主要指非蛋白有毒氨基酸。在发现的400多种非蛋白氨基酸中,有20多种具有积蓄中毒作用,且大都存在于毒蕈和豆科植物中;它们作为一种“伪神经递质”取代正常的氨基酸,而产生神经毒性;另外,还有一些含硫、氰的非蛋白氨基酸可在体内分解为有毒的氰化物、硫化物而间接发生毒性作用;重要的毒性非蛋白氨基酸是刀豆氨酸(indospicine)、香豌豆氨酸(lathyrine)、白蘑氨酸(tricholomic acid)等。12

生物碱(alkaloid)类生物碱广泛存在于毛茛科、芸香科、豆科等许多植物根、果中的有毒生物碱,成分极其复杂。依其化学结构可细分为非杂环氮类、吡咯烷类、吡啶哌啶类、异喹啉类、吲哚类和萜类等。根据生源特点被分为原生物碱(proto alkaloid)、真生物碱(true alkaloid)和伪生物碱(pseudo alkaloid);典型的生物碱是吡咯烷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它们能引起摄食者轻微的肝损伤,但中毒的第一反应是恶心、腹痛、腹泻甚至腹水,连续食用生物碱食品2周甚至2年才有可能出现死亡,一般中毒都可康复。32

蕈(蘑菇)毒素(mushroomtoxins)食用野生毒蘑菇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称为蕈毒,其有毒物质称为蕈毒素。已发现的蕈毒素主要有鹅膏菌素(amamitin)、鹿花菌素(gyromitrin)、蕈毒定(muslardine)、鹅膏蕈氨酸(ibotenicacid)、蝇蕈醇(muscimol)和二甲-4-羟基色氨磷酸(psilocybin)等。12

木藜芦烷类毒素这类毒素包括木藜芦毒素(granyanotoxin)、棂木毒素(andromedotoxin)、玫红毒素(rhodotoxin)和日本杜鹃毒素(rhodojaponin)等六十多种化合物。这类毒素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是心脏—神经系统毒素。12

毒甙和酚类衍生化物毒甙主要毒甙化合物是氰甙(cyanogenetic-glucoside,典型的是苦杏仁甙)、芥子油甙、甾甙、多萜甙等,它们蓄积在植物的种子、果仁和幼叶中,在酶的作用下它们在摄取者体内水解生成剧毒氰、硫氰化合物。2

酚类衍生化物食品原料尤其是植物性原料往往含有一些酚类化合物,其中的简单酚类毒性很小,有杀菌、杀虫作用,但食品中含有复杂酚类如漆酚(urushiol)、香豆素(cumarin)、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大麻酚(cannabinoid)和棉酚(gossypol)等特殊结构的酚类化合物,则显毒性,最典型的食物中毒事件是棉子引发的棉酚中毒。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