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寄生,中药名。为桑寄生科植物栗寄生Korthalsella japonica (Thunb.)Engl.的枝叶。分布于西南及浙江、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具有祛风湿,补肝肾,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腰膝酸痛,头晕目眩,跌打损伤。
别名柃寄生、螃蟹脚、吊兰、胡龙须、方叶子、樟木寄生、油茶寄生、梅子寄生、三稔寄生。
入药部位枝叶。
性味味苦、甘,性微温。
归经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腰膝酸痛,头晕目眩,跌打损伤。
相关配伍1、治气痛:柃寄生3-15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2、治打伤:柃寄生15-30g。水煎,兑酒服。(《湖南药物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采集加工夏、秋季间采收,扎成束,晾干。
形态特征亚灌木,高5-15厘米;小枝扁平,通常对生,节间狭倒卵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7-17毫米,宽3-6毫米,干后中肋明显。叶退化呈鳞片状,成对合生呈环状。花淡绿色,有具节的毛围绕于基部;雄花:花蕾时近球形,长约0.5毫米,萼片3枚,三角形;聚药雄蕊扁球形;花梗短;雌花:花蕾时椭圆状,花托椭圆状,长约0.5毫米;萼片3枚,阔三角形,小;柱头乳头状。果椭圆状或梨形,长约2毫米,直径约1.5毫米,淡黄色。花果期几全年。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150-1700(-2500)m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寄生于壳斗科栎属、柯属或山茶科、樟科、桃金娘科、山矾科、木犀科等植物上。分布于西南及浙江、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相关论述1、《湖南药物志》:“治气痛,打伤。”
2、《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祛风除湿,养血安神。用于胃病,跌打损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