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状液稳定理论
乳化稳定性的模型指的是:依靠静电排斥力的乳化稳定性,它是由于乳化微粒的周围吸附着乳化剂,赋予微粒正或负电荷,由其同性电荷的相互排斥力,成为乳化微粒稳定化的理论。另一方面,依靠立体排斥力的作用产生的稳定性,它是由于乳化微粒表面上形成很厚的乳化剂吸附层,当微粒之间互相接近时,由于很厚的乳化剂吸附层相互间产生排斥力,防止微粒间相互产生凝聚现象。1
乳化稳定性的理论可从微粒间势能作用.对其稳定化理论予以说明。整个体系同时存在微粒间的范德瓦耳斯引力UA(或称库仑引力)与排斥力UR的作用,两者的总和决定势能U的大小,说明乳化的稳定性。当由排斥力的UR (如果是静电排斥力)决定稳定性时,是表面电位的电斥力势能;如果以立体的排斥力的立体保护决定时,则是其排斥力的势能。而势能的障壁Umax的高度,作为体系稳定性的指标。1
影响因素(1)溶液的pH
在等电点附近的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最差。
(2)离子浓度
低浓度的NaCI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有所增加,因为电介质中的阴离子和蛋白质结合,使蛋白质所带负电荷增加,蛋白质结合水分子的能力增强,从而溶解度增大,使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得到提高。
(3)温度
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之前,蛋白的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都会有所提高,这是由于蛋白的分子构象适当展开,促进了水分子与蛋白分子的作用,提高蛋白质吸附在界面上的容易程度,从而提高了蛋白的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当温度高于一定值时,蛋白质空间构象遭到破坏,降低了蛋白质的溶解度,从而降低蛋白的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
(4)蔗糖浓度
蔗糖加入到乳状液中,增强了蛋白质的氮溶解指数,增加了蛋白质的乳化特性;另一方面蔗糖改变了水相介质的流动性,提高了体系黏稠度,并且和蛋白质发生了交互作用而使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得到提高。2
评价方法(1)比色法
是以生成有色化合物的显色反应为基础,通过比较或测量有色溶液颜色深度来确定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比色法是测定乳液稳定性的传统方法之一,具有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它适用于所有乳油稳定性测定,特别适合制剂开发中的应用。
(2)电导法
电导法是通过测量微乳液的电导率确定乳液稳定性的一种方法。此法利用电导仪测定不同增溶水量微乳液的电导值(也可换算成摩尔电导率),绘制电导值(或摩尔电导率)与增溶水量关系图,从曲线波动情况来判断微乳液的稳定性。此法可以连续监测微乳液状态的变化,获得动态过程信息,直观地反映微乳液的稳定性,是检测微乳液稳定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3)浊度法
是通过测定乳液浊度确定其稳定性的方法,即浊度法。
(4)粒子体积比法
粒子体积比法是测定高聚物乳液稳定性的一种方法。通过粒子体积比法求得乳液凝聚速率常数k值,来预测其在指定温度下的凝聚度,对乳液生产、保存具有实际意义。
(5)脉冲回波法
超声波在介质内传播时,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声波的能量逐渐减少。若微乳液介质结构稳定,则回波脉冲衰减幅度将不发生变化;若微乳液介质结构随时间而改变,则各回波脉冲衰减幅度亦将发生变化,以此对微乳液结构稳定性进行检测的方法,即脉冲回波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