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心理咨询时间限制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必要性

心理咨询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与一般人际帮助活动不同。首先,体现在心理咨询的场景是一个非自然的、“人工的”场景,这个场景是通过特定的设置(setting)构成的,如地点、时间、人物和费用,等等。其中最易受忽视、影响最大、也最难做好的就是时间设置以及和时间相关联的其他问题。1

内容心理咨询中所需要进行的时间限制,主要涉及这样几个方面:每次咨询的时长,咨询的频率,心理咨询过程的期长以及迟到、未到的处理方式等与时间有关的问题。

每次咨询的时长个人咨询的面谈时间一般以每次50分钟左右为宜,这主要出于以下几种考量:

1)咨询双方都能全神贯注而不感疲劳的限度在1小时左右

2)从整点时间开始便于记忆和安排,如果来访者较多,进行50分钟的设置,咨询师就可以在前后两个咨询中留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既可以处理一些紧急事务,也可以用来补记重要的咨询片段或者准备接下来的会谈,而且前后两个来访者基本不会碰面,也符合保密原则。

当然,不同对象或不同疗法的咨询时长也有所差异:通常,若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来访者咨询,则需要将咨询时间缩短为20~30分钟;在婚姻家庭咨询或团体咨询时,一般都为90~120分钟。

咨询频率经典精神分析的咨询频率通常是每周咨询4~5次,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或其他形式的个体咨询目前以每周一次或者每周两次的设置比较普遍,团体咨询通常每周一次,家庭咨询也有两周一次或一月一次的设置。比较而言,一周两次,每次50分钟咨询比每周一次100分钟的咨询效果要更好。

咨询期长指从第一次会谈直到咨询目标的实现,整个心理咨询过程将持续的时间长度。其长短取决于求助者心理困难程度、咨询目标及所用疗法,短到一次,而长则达几年时间。

时长和频率的调整在不同的咨询阶段,咨询时长和频率还要调整。比如咨询初期,主要任务是了解来访者的病史、个人生活史等进行心理诊断与评估,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50分钟的咨询就显得不够。有的咨询师在实践当中,会针对这一特殊阶段做特殊设置,比如延长时长、增加频率,对于双方相互了解,发展稳固的工作联盟效果较好。在咨询的终结阶段,来访者越来越独立,则可以逐步减少咨询频率,比如从一周一次到两周一次,直到咨询的最后结束。1

基本原则清晰、明确对于咨询时长、咨询频率、咨询期长,遇到变故如何变更,延时、迟到或不来时是否收费等问题都应当清晰、明确地使来访者知晓,做到双方都心中有数,最好在双方预约咨询时间时就谈好何时开始、何时结束等相关问题。

周全除了以上谈到的如因变故变更时间、迟到、未到等情况的处理方法之外,对于周期长的心理咨询可能还需要考虑到,节假日如何处理,咨询师是否有固定的休假安排等相关事宜,对于这些最好都能考虑周全。

稳定、不轻易改动咨询师应尽可能不临时变更咨询时间,至少也要保持一段时间内的稳定,否则易引起工作联盟的削弱甚至解体。因为如果来访者的心理冲突根源恰好是强烈的依赖和不安全感,那么他会对每一次与咨询师的分离都非常敏感甚至感觉恐惧,变更咨询时间常常会引起这类来访者的愤怒和攻击,或者因他对分离的恐惧而提前中断咨询。1

意义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了解,如果仅限于求助者自己的倾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观察他的行为表现、态度和情感。在已确定的时间框架之内,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观察求助者对这一框架的态度,了解由此反映出的求助者的处事模式或情感反应等。这些表现有其特定的潜意识动力学意义,心理咨询师如就这些现象进行澄清和解析,求助者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如果时间设置固定,则咨询之间很难建立起稳固的工作联盟,也容易引发求助者的移情反应。

刚入门的心理咨询师,常常助人热情高涨,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咨询中,和求助者一谈就是几个小时,累得自己精疲力竭不说,咨询效果也常常不尽人意。这种情况可能出于心理咨询师潜意识中的无所不能、自恋或促使求助者依赖自己的倾向。也有的心理咨询师会对某种类型的求助者极其不耐烦,因此无意识地提前结束或缩短咨询时间。其实这种反感常常来源于心理咨询师的负向反移情,这种情况提醒心理咨询师也需要接受督导。

总之,良好的时间设置,在促进形成巩固的咨访工作联盟、帮助咨访双方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方面,都起到独特的作用,心理咨询师需要对时间设置以及相关问题给以足够的重视。2

存在问题的原因在实际工作中,时间设置模糊甚至混乱的现象非常多见,主要存在以下这些原因:

1)受咨询师过去工作习惯或同事工作习惯的影响

由医生兼任或改行的咨询师,习惯于沿用对待一般医院门诊患者的方式,来访者随时来随时挂号,然后排队等待会谈,咨询师主要是简单倾听主诉,大致心中有数之后就开“药方”,患者拿到“药方”,咨询就算告一段落,因此来访者咨询时间常常时长时短、变化不定。

但是,如果碰到患者不认可大夫提出的医疗药方,就会出现患者纠缠不断、医生硬性结束的局面,最后患者怏怏离去,医生沮丧受挫,而且患者自己被应付、不被重视的感觉使其咨询夭折率极高,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对心理咨询行业的看法。

因此,医院开设的心理门诊,特别需要认识到心理咨询师与医生工作形式及方法上的重要差别,想办法做好时间设置。

2)受咨询师日常人际相处习惯的影响

咨询师也是普通人,良好的咨访关系就包含着知心朋友的关系。但在中国人的文化习惯中,朋友之间相处,很少会说我们今天的见面什么时候结束。谈结束,往往意味着送客、拒绝。尤其是咨询师面对的还是心理十分痛苦的求助者,感觉更难把这样的“朋友”退出门去。在这个时候,咨询师还需要保持自己的职业性,不能将咨询关系混同为朋友关系。

3)受咨询师意识和潜意识心理的影响

比如咨询师初学者,常常为人热情,整个身心完全投入到咨询中,和来访者一谈就是几个小时,既把自己累得精疲力竭,咨询效果也常常不尽人意。这种情况可能出于心理咨询师潜意识中的无所不能、自恋或促使来访者依赖自己的倾向。也有的咨询师会对某种类型的来访者极其不耐烦,因此无意识地提前结束或缩短咨询时间。这种反感常常来源于心理咨询师的负向反移情,这种情况提醒心理咨询师也需要接受督导了。还有的咨询师固执地沿用医生的接诊方式,其中也含有咨询师潜意识地运用隔离的防御方式避免被来访者卷入的可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