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是指无公害茶叶种植、采摘、加工过程中的技术规范。
无公害茶叶是指在无公害生产环境下,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成品茶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等污染物指标,内销符合国家标准,外销符合进口国家、地区有关标准的茶叶,是符合食品安全的茶叶的总称。它包括3个层次的产品,即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低残留茶。1
优化茶园生态环境这是开发无公害茶叶的基础和首要任务。除了尽量选择一些天然无公害或受公害较轻的茶区作为开发基地外,建立以茶为主、多物种配套种植的复合生态茶园,是创建无公害茶园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目前林茶复合经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现有茶园中按一定株行距栽树,实行林茶间作;另一种是在现有林分内进行带状或片状间伐后,在间伐带、片内植茶。林茶复合经营茶园由于茶树间作在林间,茶树受林冠庇护,这样林冠有效地吸收和阻滞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和微尘,净化茶园空气,减少对茶园的污染;林茶复合茶园的生物群落较单作茶园复杂,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使害虫天敌增加,减少病虫的发生。1
据报道,一般情况下,复合茶园可以不使用农药或极少使用农药,既可防止农药对茶园的污染,又可降低成本;此外,林茶复合茶园茶树得到适当遮荫,光、温、湿条件优越,茶树生长发育健壮,茶芽持嫩性强,茶叶内含的有效化学成分高,茶叶天然品质好,这就为开发优质的无公害茶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学施用肥料茶叶的采收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要保证无公害茶园的可持续经营就必须进行施肥。无公害茶园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一是增施有机肥,提高茶园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对有害物质的清除能力。这是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建立茶园养分良性循环的基础。二是尽可能施用生物能源肥。微生物,特别是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磷酸盐细菌等,可以将茶树不能直接吸收的空气中的氮素、土壤中的固态磷钾及微量元素变成可吸收利用的状态,这是土壤形成和发育的生物能,是实现土壤有机、无机能转换的动力。因此,利用和发展生物能源肥是保护土壤环境,维持茶园可持续发展,生产无公害茶叶的重要途径。三要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避免盲目施肥、过量用肥。如果肥料单一或过量,不仅茶树不能吸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四是做到平衡施肥,提高中低产茶园的施肥水平,争取平衡增产。与控制农药污染相比,现有茶园控制化肥污染的措施还不够有力。无公害茶园的管理要特别注重有机肥、复合肥及各种生物肥料的开发应用,加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1
减少茶叶农药残留病虫害防治是无公害茶园管理的关键技术环节,基本原则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为主,采用农业、生物及物理防治措施,尽量禁止使用人工化学合成农药及增效剂。农业防治是茶树病虫害防治的根本措施,也是创建无公害茶叶基地的重要基础工作。首先要选择具有较强抗性的茶树品种。第二,加强茶园管理,实行秋季深耕,将表土和落叶层的越冬害虫(如茶尺蠖、扁刺蛾的蛹、茶叶象甲的幼虫等)以及各种病原菌深埋土中杀死,使深土层中的害虫(如地老虎幼虫等)暴露土表而死亡。冬季要实行清园,剪去病虫枝、瘦弱枝,扫除地面枯枝落叶,铲除园内和地边杂草,这对消灭越冬病虫,减少第2年病虫发生基数均有良好效果。第三,分批及时采摘,这不仅是保证茶叶质量的重要措施,而且可以直接防止害虫繁衍,减少害虫基数,控制害虫基数在经济阈值以内,从而避免使用农药。生物防治系指利用食虫昆虫、寄生性昆虫、病源微生物或其他生物天敌来控制、压低和消灭病虫害的方法。物理防治包括采用传统的人工捕杀或摘除,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用灯光诱杀,利用性激素诱杀及糖醋诱杀等等。
在上述措施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天然化合物(含矿物源农药)防治病虫。例如昆虫提取液、植物提取液、海洋动植物残体和天然皂类物质等,鱼藤酮、除虫菊、鱼尼丁、硅藻土等应有限制地使用。秋茶后允许使用石硫合剂和波尔多液封园,减少次年病虫发生量,但不得在茶季采摘茶园使用,波尔多液用后,茶叶的铜含量不得超过30 mg/kg。低农残茶园,可以使用部分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有机茶园与AA级绿色食品基地茶园禁止用由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产品用于病虫害防治。禁止使用和混配化学合成的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增效剂和植物
改善制茶环境无公害茶叶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卫生法和食品行业加工的有关标准;无公害茶叶加工过程中只允许使用机械、物理和自然发酵的加工,禁止使用和添加任何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色素等有害物质;加工过程中要防止二次污染,要求制茶车间与煤灶间严密隔离,防止煤烟对茶叶产生污染、串味,制茶机械和制茶车间要经常清洗,保持清洁卫生,制茶工人要规范操作,严禁将异味物品和非工作人员带入车间,茶叶要用卫生纸盒或铁罐包装。无公害茶叶加工后的副产品要经无害化处理(堆制、高温发酵等)后作茶园肥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