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参考剂量(ARfD)是一个重要的毒理学阈值,主要用来评价外来化学物短时间急性暴露造成的健康损害。其定义是:食品或饮水中某种物质,其在较短时间内(通常指在一餐或一天内)被吸收后不致引起目前已知的任何可观察到的健康损害的剂量。1
建立原则一种化学物的ARfD值,其大小在理论上仅取决于该外来化学物的物理、化学及毒理特性,因此从原则上讲应该为所有的外来化学物建立各自的ARfD。事实上,对于一些急性毒性不明显或者很少和人体接触的外来化学物,一般认为不必要为其建立ARfD,那么在哪些情况下应为某化学物建立ARfD,哪些情况下又不必建立ARfD, WHO、欧盟和荷兰在各自有关的文件中有相似的判别原则,现引述《荷兰农药评价—ARfD建立指导》中一个关于决定化学物是否应建立ARfD的原则:a受试物剂量在大于2000mg kg时,不引起任何毒理效应,其中包括:行为毒理、临床症状和大体病理改变等;b根据现有毒理学资料,受试物实际上或推断不具有急性神经毒性;c重复染毒实验表明,受试物急性暴露后不产生急性毒性效应;d在不引起母体毒性的剂量水平下不产生胚胎和发育毒性。如不满足上述条件中任何一条则该化学物应建立ARfD。1
建立程序对于确实需要建立ARfD的受试物,建立ARfD的程序依次为:(1)选择与急性暴露相关的敏感毒理学终点;(2)选择最佳实验研究方案;(3)确定相关毒理学终点的NOAEL和LOAEL;(4)建立推算ARfD所使用的评价系数;(5)计算得出ARf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