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技能形成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动作技能的形成形成阶段

①泛化阶段:学习动作的初期,教师的讲解、示范以及自己的练习都作为一系列刺激,通过感觉系统传到大脑皮质的有关中枢,使其兴奋,即在有关中枢间形成初步的暂时神经联系。但它还不稳定、不完善,运动神经对肌肉的支配不够精确,有关中枢间的协调关系不密切, 所以躯体活动表现为动作僵硬、不准确、不协调,出现多余的动作,而且费力。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通过精练的讲解和准确的示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进行教学,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的细节。

②分化阶段:随着学习的深入,大脑皮质暂时神经联系趋于稳定和完善,运动中枢对肌群的支配更加精确, 有关中枢间的协调关系改善。所以躯体活动中克服了许多错误和多余的动作,能够较准确、连贯、顺利地完成动作。此时初步建立了运动动力定型,但尚不巩固,当有新异、强烈刺激时(如有人参观或参加比赛), 又可能受到破坏,重新出现错误和多余的动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纠正错误动作,让学生体会动作细节,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使动作更加准确。

③巩固阶段:通过反复练习,大脑皮质有关中枢间的暂时神经联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形成较稳定的运动动力定型;动作更加精确、协调和省力,有些动作可以在脱离意识支配下完成,即初步形成了自动化。但还应经常练习,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否则,动力定型还会消退。

④自动化阶段:随着运动技能的巩固和完善, 大脑皮质已形成非常稳定的运动动力定型,即可出现动作自动化现象。所谓自动化,就是在练习某套动作时, 可以在脱离意识支配的情况下自动地完成。如优秀篮球运动员在比赛时的运球动作常常是自动化动作。当然,自动化动作也不是完全脱离意识支配的,当环境变化使自动化受到阻碍时,自动化动作又会成为受意识支配的。

学生的素质不同,运动技能形成各阶段所需时间的长短各有差异。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学习新动作时,泛化阶段较短,分化能力强,形成运动技能快; 而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则泛化过程较长,分化能力较差,掌握动作较慢。另外,动作越复杂,泛化阶段越长,分化难度越大,形成运动技能所需要时间越长。2

形成特点①从活动结构的改变来看,运动技能的形成表现为一系列个别动作联合成完整的动作系统,动作之间相互干扰现象和多余动作逐渐消失。

②从活动的速度和质量来看,技能的形成表现在动作速度的加快和动作准确性、协调性、灵活性的提高。

③从活动的调节来看,技能的形成表现为视觉控制作用的减弱和动觉控制的增强,甚至只依靠动觉控制,活动就能顺利地进行。3

相关理论①行为派的理论:行为派的理论是建立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巴普洛夫认为,动作技能是先行动作通过条件反射建立起暂时神经联系并变成后继动作信号来实现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动作技能形成的本质就是形成一套刺激——反应的相互联结系统。

②认知派的理论:认知心理学家在承认动作本身是一系列刺激反应联结的同时,更强调动作技能的学习必须有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成分的参与。如维尔福德的动作技能形成模型将动作技能的形成分成三个连续的阶段:感觉接受阶段、由知觉到运动的转换阶段、效应器阶段。1

培养方式动作技能的培养可以分一下几个阶段进行:

①理解任务的性质和学习情境

辛格等人的研究(1982)表明,动作技能的学习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学习情境和任务性质,并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判断,继而采取一定的策略。运动技能通常是以完成一定的任务为目标的,并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进行。因此,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学习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作业期望,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其次,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提出学习应达到的目标,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期望。一般来说,有明确的期望和目标的学习较无明确期望、目标模糊的学习有效。

②示范与讲解

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在动作的形成中具有导向功能,能引导学生做出规范的动作。教师在示范之初应放慢速度,分解动作,并简明扼要地讲解一些操作原理,尤其是动作概念。

③练习与反馈

任何新的比较复杂的运动技能的学习,都需要多次练习。一般来说,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作业的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等会逐步提高。但是,并非任何练习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练习时,要采用多种练习方法,还要注意练习周期,克服“高原现象”,并且,练习过程中应当提供恰当的反馈,提高练习的效果。1

智力技能的形成形成阶段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按照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冯忠良的理论,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3个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

原型定向也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原样(即外化了的实践模式,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动作结构,即动作构成要素及动作次序。该阶段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主体的学习任务主要是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操作活动程序,并使这种程序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教师必须做到: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了解各个动作、动作顺序及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示范正确,讲解确切,动作指令明确;可以用复述动作要领的方法来检查原型定向的学习成效。

原型操作即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为使心智技能在操作水平上顺利形成,必须做到:使活动以展开的方式出现;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动作的执行要与言语相结合。

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也就是动作离开原型中的物质客体及外显形式而转向头脑内部,借助于言语作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教学中应注意:动作的执行从外部言语开始,而后逐渐转向内部;开始时活动应重新在言语水平上展开,此后可依据活动的掌握程度进行缩减;注意变更动作对象;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4

形成特点智后技能形成后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①智力技能的对象脱离了支持物

智力技能形成后,内部语言成为智力技能活动的工具,不再需要借助直观和明显的支持物进行操作,而是依靠内部言语进行操作。

②智力技能的进程压缩

智力技能形成的初期,智力活动的展开是全面、完整和详尽的,最后则高度压缩、简化,已达到自动化。

③智力技能应用的高效率

智力技能一旦形成,学习者就能运用它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1

相关理论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苏联教育家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活动是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反映,是外部物质活动向反映方面——知觉、表象和概念方面转化的结果。这种转化是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来实现的,在每个阶段的基础上都产生新的反映和活动的再现以及它的系统的改造,这就是他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基本观点。

产生式系统的理论

认知心理学家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和作用,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智力技能实际上是个体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按照这套程序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技能的学习本质上是掌握一整套程序,亦即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所谓产生式系统即由一系列“如果……那么……”的形式表示的规则。1

培养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对学生的智力技能进行培养

①促进条件化知识的形成

为促进学生条件化知识的形成,教师可以编制产生式例题,让学生进行样例学习,还可以向学生呈现与实际生活背景相似的知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检索性和应用性。通过这些方法来促进学生将应用条件与实际的问题情境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条件化知识,为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②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

产生式知识是由一系列“如果……那么……”的形式表示的规则组成的知识。通过有效的练习,可以使产生式知识达到十分熟练甚至自动化的程度。

③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研究表明,言语活动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极加强对学生言语能力的训练,如用口语报告法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等,同时还应创造一种宽松的气氛,使学生敢于表达

④科学地进行

练习时促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必要条件,智力技能要通过练习形成,练习的效率受很多因素和条件制约。要使练习取得最佳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其次,练习形式应多样,主义举一反三,促进知识学习的正迁移。再次,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