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水肿梭菌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菌落形态

本菌是最严格的厌氧菌。须有良好的厌氧条件才能生长。本菌需要还原状态的半胱氨酸,培养基中加0.03%二硫苏糖醇可保持其还原状态。葡萄糖、铁盐或还原铁以及全血有促进细菌生长作用。适宜的pH为7.2~7.4,生长适温为37.5℃。在琼脂平板上生长的菌落不规则,直径3~8mm,半透明,灰白色,菌落表面光滑,边缘不整齐。在较潮湿的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可呈乳渣样。在血液琼脂上A、B和D型的菌落周围有1~3mm的β型溶血环,C型则没有。有的菌株的菌落能向附近蔓延而形成新的菌落。在深层琼脂中菌落生长良好,形态不一,随琼脂硬度和培养时间而异。有的菌落很紧密,有的为毛茸茸的,有的呈雪花状。如培养时间长,细菌繁殖茂盛,可因产气使琼脂柱碎裂。细菌在含组织块的液体培养基中,初为均匀混浊,后变清朗并有沉淀物堆积在组织块周围,组织块不变色,但可在培养过程中产生难闻的气味。2

生物特性本菌可分为A、B、C和D四型,A型可单独或与它种微生物联合引起人畜的气性坏疽。B型致绵羊黑疫,C型致牛的骨髓炎,D型致牛血尿症。3

本菌发酵糖类的结果,各研究者的报告不大一致,一般均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麦芽糖和甘油不定;不发酵甘露醇、乳糖、蔗糖或水杨素。D型菌只发酵葡萄糖,很少发酵麦芽糖;产生靛基质。A、B和C型不产生靛基质。产生H2S,凝固牛乳,硝酸盐还原阴性。液化明胶。产生大量丁酸和丙酸,小量乙酸和戊酸,微量的丙醇。产生大量H2。4

病理特性抗原和毒素水肿梭菌的菌体抗原和鞭毛抗原,在本菌不同菌株之间的血清学分型上是不重要的。本菌产生α、β、γ、δ、ε、ζ、η、θ八种溶解性抗原,或称毒素。α毒素具有致死、坏死活性,不溶血,是真实的毒素;β毒素具有致死、坏死和溶血活性,是卵磷脂酶C,对马和绵羊红血球溶血性强;y是A型产生的坏死,溶血毒素,是卵磷脂酶,在抗原性和红血球溶血作用上,与本菌产生的β毒素不同,对马红血球溶血活性强,对绵羊红血球溶血活性显著弱;δ毒素具有对氧易感的溶血活性,与破伤风的溶血毒素和魏氏梭菌的 毒素相同;ε毒素是A型菌产生的脂酶,在卵黄琼脂平皿表面的菌落产生珠光层;ζ毒素溶血;η毒素是亲肌凝蛋白酶;θ毒素是脂酶,在卵黄琼脂平皿表面的菌落产生乳光。主要的毒素是a、卢和P。C型菌不产生任何毒素。4

病原性本菌可引起绵羊和牛、人(有时)的气性坏疽和恶性水肿。A型菌侵害家畜中较严重的为绵羊,可引起绵羊的一种快疫。可单独或与其他微生物联合引起人与家畜的气性坏疽。马、牛、羊、猪也有易感性。B型菌可引起绵羊黑疫,当牧场被肝片吸虫严重侵袭时。肝蛭幼虫在肝内移行所造成的肝损伤,形成了适宜于B型菌芽孢在肝内萌发的环境。细菌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坏死性肝炎,导致动物死亡。C型菌可引起水牛的骨髓炎。D型菌可引起牛的血尿症。2

控制措施在由本菌引起的疾病流行区域,可制作甲醛灭活菌。

羊黑疫流行病学特点本病主要易感动物为绵羊和山羊。病羊及本菌污染的土壤、牧草、饲料或饮水都能引起传播。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本病多发生于夏末和秋季。主要发生于1岁以上的绵羊,以2~4岁的绵羊最多发。

临床症状临床发病急,病程短,仅在数小时,病羊突然死亡。病羊表现为食欲废绝,反刍采食停止、精神不振,离群或站立不动,呼吸急迫、流涎,体温可升高到41.5℃左右。磨牙、呼吸困难,呈俯卧姿势昏迷而死。病死率几乎100%。

病变组织特点因皮下静脉瘀血使皮肤呈暗黑色,故称黑疫。心包有较多黄红色液体,心肌柔软。肝脏病变有特征性,有多个界限清晰的坏死灶,周围有红色充血带包围。病变局部肝细胞呈凝固性坏死,坏死灶边缘有大量破碎的肝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坏死灶周围的肝细胞呈不同程度的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中央静脉和窦状隙瘀血。5

实验室诊断(1)细菌学检查 取肝脏病理材料进行抹片染色、镜检,可见粗大、两段钝圆的诺维氏梭菌B型。

(2)分离培养 本菌严格厌氧。病料可用葡萄糖鲜血琼脂培养基划线培养,在严格厌氧条件下,37℃培养24~48h可观察到菌落呈浅薄透明,形状不规则,边缘呈细线状散开,易蔓延生长。

(3)接种试验 以肝脏病变组织做成悬液,取上清液肌内注射豚鼠,豚鼠死后,可见到注射部位有出血和水肿,其腹部皮下组织呈1mm胶冻样浸润,透明无色或呈玫瑰色。

(4)毒素检查 可用卵磷脂酶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诊断。

预防手段本病的治疗可肌肉注射B型水肿梭菌抗血清。预防首先在于控制肝片吸虫感染,同时每年注射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黑疫、羔羊痢疾五联苗。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