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内化概述
社会消极、不良因素被个体吸收形成犯罪意识的心理过程。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客观外界发生联系,相互作用。客观外界的变化引起人们需求也发生变化,从而与人们原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或心理水平之间发生矛盾、斗争。一般情况下,客观要求与主体需要相一致时,客观要求即被主体需要所吸收而纳入其心理结构中,成为个体的主观因素。这就是“内化”过程。犯罪心理的形成,则是社会消极、不良的因素与主体需要相一致,并被主体需要所吸收而纳入其心理结构中,变成个体的主观因素,久而久之,其整个心理结构发生了改变,而与社会法律规范相悖。这种将社会消极、不良因素逐步转化为主体的主观因素,从而形成犯罪心理的过程,即犯罪心理内化。 1
基本形式社会消极因素通过主体的感知和选择被吸收为犯罪意识的过程,是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结构的前提。基本的形式有两种:
错误的内化错误的内化.,又称“错误的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未能习得和掌握应该具备的道德、法律规范和知识技能,而是受反社会文化等亚文化因素影响,形成了与社会要求相冲突的个性心理品质。
不完全的内化不完全的内化,又称“不完全的社会化”。个体处在一定的年龄阶段或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时,未能学习和掌握与该年龄阶段或社会角色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和规范,为错误社会化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内化过程中,社会消极因素和个体的相互作用,经常改变个体的需要结构和认知体系。主体对该类因素的能动选择与认同,使外在客观因素逐步转化为需要、观念、行为模式等内在主观因素,上升为犯罪心理因素,影响并支配行为。其结果是使个体出现不健全人格,表现为社会化水平很低或与社会化要求相悖,呈反向社会化状态;适应社会生活不良,内心经常出现矛盾、冲突、焦虑、紧张和挫折感;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冲突,不能自觉地和他人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未能掌握一定的社会生活技能,甚至获得了与犯罪有关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