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恶虫叮咬伤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恶虫叮咬伤,中医病名。是因蚊子、臭虫、跳蚤等叮咬,虫毒侵袭肌肤所致,以皮肤见红鱼疹点、瘙痒等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称为恶虫叮咬伤。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虫咬性皮炎。

名词解释因蚊子、臭虫、跳蚤等叮咬,虫毒侵袭肌肤所致,以皮肤见红鱼疹点、瘙痒等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现今几乎都认为虫咬皮炎发病与昆虫叮咬有关,可以说是由节肢动物类叮咬止起的外因性变态反应。当患者被节肢动物,如臭虫、跳蚤、蚊子、蠕类等叮咬时,该昆虫唾液可注入皮肤内,若此人具有过敏素质倾向,那么,通过几天数次叮咬之后则可致病。多数看法是属于迟发性变态反应。

病因恶虫的叮咬

病机由于盛夏之时,湿热蕴蒸,皮毛腠理开泄,外邪易于入侵,复被毒虫叮咬,使湿热毒邪蕴阻肌肤所致。

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常有季节性,以夏季多见。

2.常有恶虫叮咬史或找到恶虫。

3.多见于暴露部位,但由跳蚤、臭虫引起者多在覆盖部位。

4.皮损以丘疹、风团或瘀点为多见,间有丘疱疹、水疱,或肿块,损害顶端常可见虫咬的痕迹,分布疏散,亦可密集。

5.自觉瘙痒或灼热刺痈j因搔抓染毒者可引起署核肿痛,甚或出现红丝走窜,伴发热恶寒、全身不适。

二、病证鉴别1.丘疹性荨麻疹:多见于小儿,皮损为丘疱疹,对称散发,皮损中央找不到刺吮点。

2.水痘:有上呼吸道症状,皮损以水疱为主,周围有红晕,口腔黏膜有皮损。

3.风土疮:以小儿多见,皮损常为纺锤形丘疹,上有小水泡,多分布在腰腹和四肢等处。

辨证论治一、辩证要点毒虫叮刺后,皮肤局部受伤中毒,表现为小出血点、丘疹、疱疹、风团及肿胀等,轻者瘙痒,重者灼痛。毒毛、毒汁从伤痕侵入,入于营血,或侵蚀筋脉,或再及脏腑,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心悸、脉细、谵语及抽搐等,甚至出现浑身麻木、嗜睡、寒战、高热等证候,严重者可致死亡。

二、治疗原则以外治为主,对局部染毒引起肿痛,甚或出现红丝走窜,伴发热恶寒、全身不适者,清热解毒。

三、证治分类1、虫毒蕴积化热证:

主证:皮损红斑、掀热、肿胀、水疱、溃烂、瘙痒、疼痛,可引起晷核肿痛,甚或出现红丝走窜,伴发热恶寒、全身不适。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

代表方:五昧消毒饮加减

常用中药: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重楼、生地黄、麦冬、白茅根、车前草、生甘草。

加减:湿重者,加茵陈,泽泻,薏苡仁,萆解;热重者,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黄芩;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玄明粉。

2、热盛动风证:

主证:头晕眼花,四肢无力,或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祛风镇痉。

代表方:葛根汤加减

常用中药:葛根、桂枝、芍药、麻黄、大枣、钩藤、僵蚕、竹沥、金银花、半枝莲。

加减:昏迷不醒者,内服安宫牛黄丸。

其他疗法1.一般外治:红斑、丘疹、风团等皮损处搽复方炉樟水、20%氨水、风油精、三黄洗剂或季德胜蛇药酒调外用;红斑、水疱破溃者,先用三黄洗剂等外洗,再用青黛散油膏或抗生素软膏外搽。

2.外治验方:

(1)马齿苋适量,煎水湿敷。

(2)韭菜适量,捣烂外敷。

(3)五灵脂研末,凉开水调敷。

转归预后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无特殊感染不会遗留病症。

预防调护1.注意改善卫生环境,害虫孳生处喷洒杀虫剂。

2.使用蚊帐、蚊香、防蚊油等防护用品。

3.勿搔抓,以防继发感染。

文献摘要《外科正宗·恶虫叮咬》曰:“恶虫乃各禀阴阳毒种而生。见之者勿触其恶…,自出有意附毒害人,必自知其恶也。”

123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龚小刚 - 博士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