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清脾泻热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治法。指具有清泻脾胃火热作用,适用于脾胃实热证的治疗方法。

解读临床导脾经之邪热外出、外散,达到祛邪、泻火之目的,可配以下法,目的在于开脾经邪热下泻之通路、导邪外出;或配以利法,目的在于应用淡渗利湿之法,导脾经邪热从小便而出;或配以汗法,目的在于发散脾经之郁热伏火。此乃通过清降升散来达到清泻疏解脾胃郁热伏火的目的。

中医应用脾胃伏火熏蒸的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弄舌等,代表方为泻黄散。若心脾积热之鹅口疮,方用清热泻脾散以清泄心脾积热。热毒上攻之针眼,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方用泻黄散合清胃散加减;脾胃热盛的椒疮,治以清脾胃,散风邪,方用除风清脾饮。

1、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藿香叶、山栀仁、石膏、甘草、防风。

功用: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证。症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2、清热泻脾散(《医宗金鉴》)

组成:山栀、石膏、黄连、生地、黄芩、赤苓。

功用:清脾泻热。

主治:小儿心中蕴热,致患鹅口,白屑生满口舌,如鹅之口者。

3、清胃散(《脾胃论》)

组成: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4、除风清脾饮(《审视瑶函》)

组成:广陈皮、连翘、防风、知母、玄明粉、黄芩、玄参、黄连、荆芥穗、大黄、桔梗、生地。

功用:散风邪、泻脾火。

主治:栗疮,白睛及睑内红赤,睑内黄白色颗粒累累,胞肿,眵泪胶粘,痒痛难开。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沈洋 - 博士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