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应急着陆区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载人飞船返回包括升力式返回和弹道式返回两种形式,在正常情况下,载人飞船升力式返回至主、副着陆场,紧急情况下则弹道式返回至自主应急返回着陆区。1

载人飞船完成飞行任务后,正常情况下搭载航大员返回至主着陆场,副着陆场作为主着陆场的气象备份,在主着陆场气象条件不允许返回时启用。在大宫一号空间实验室任务阶段,航大器运行轨道为两大回归轨道,即两大内仅有一次可同时过主、副着陆场的机会。当遇到气体泄露、失火、受空间碎片撞击、控制系统故障等突发事件时,载人飞船可能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返回至自主应急返回着陆区。根据工程总体要求,自主应急返回着陆区须保证载人飞船在任意圈次至少有一次可返回时机,且能满足恶劣条件下的弹道式返回需求。

应急返回特点飞船在运行段出现异常故障时需要应急返回,因此飞船应具有在地面无测控支持的条件下自主返回应急着陆区的功能。飞船自主应急返回的落区分布在全球各地,且着陆区形状及大小各异。应急着陆区至少应有包含沿航向±150km、横向±30km的地形地貌较好的区域,以便飞船弹道式再入时返回舱能落在应急着陆区内。相对于正常情况下的升力控制式返回而言,飞船在紧急情况下的自主应急返回有以下主要特点:

1)自主应急返回为弹道式返回:

2)应急着陆区分布在全球各地,形状及大小各异:为了保证航天员安全着陆,应当以应急返回圈的星下点轨迹经过某着陆区的两端连线中心作为着陆瞄准点:

3)为了保证应急返回过程中的过载不超过9g,要求再入角控制在一1.50;

4)为了保证在一次注入后未来几圈不再注入,需要一次确定若干圈的应急返回控制参数:

5)飞船变轨结束后进入圆轨道,飞船应急返回时应采用统一的制动速度,并保证各圈次应急返回控制的精度与过载处于规定要求的范围内。2

我国的应急着陆区着陆场系统按照飞船返回舱着陆场区类型设置了五类着陆场区,分别是:主着陆场、副着陆场、上升段陆上应急救生区、上升段海上应急溅落区和运行段应急返回着陆区等。

主着陆场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副着陆场是主着陆场的气象备份着陆场,位于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南部地区。

陆上应急着陆指从火箭起飞至入轨前,沿火箭飞行地面航迹长约1860公里、宽约100公里的范围内,由于此段跨越内蒙、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此段又分成3个责任区。

上升段海上应急溅落区为长约2150公里、宽约100公里的范围,从我国黄海连云港至太平洋关岛东南止,分成A、B、C三区。

在运行段,我国载人飞船自主应急返回着陆区由10个区域构成,其中3个在国内,其余7个分布于亚洲、非洲、大洋州和南、北美洲陆上。飞船一旦着陆到哪个责任区,配置在该区的应急搜救力量就会迅速展开搜救行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