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之一,中医诊断学术语。是指外感伤寒病发展到后期,呈现全身性虚惫所见证候的概括。病位主要在心、肾,有从阴寒化和从阳热化两种情况。
概念外感伤寒病发展到后期,呈现全身性虚惫所见证候的概括。
解读六经辨证是张仲景在《内经》六经的基础上,结合外感病传变情况总结出来的六个辨证纲领,亦即外感病过程六个深浅阶段的综合证候,即太阳病辨证、阳明病辨证、少阳病辨证、太阴病辨证、少阴病辨证与厥阴病辨证。六经彼此间是互相联系的,可以合病、并病、两感和互相传变,不能截然分开。
少阴病的性质是全身性虚寒证。其辨证要点为“脉微细,但欲寐”。由于阳气衰微,营血不足,所以脉细,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睡,似睡非睡昏沉迷糊状态。
中医应用一、少阴病从阴寒化1.阳微厥利证
病因:寒邪直中少阴,或太阳误汗伤阳而转属少阴。
主证: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腹中冷痛拘急,口淡不渴,舌淡苔白。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四肢不温,下利清谷,脉微细,或沉迟无力,或脉微欲绝。
证候分析:四肢厥逆——四肢末梢发冷,从手、足冷至腕、踝。盖由阳气衰微,不能敷布于四肢末;下利清谷——大便稀冷,完谷不化。盖出阴寒内盛,阳微不能运化所致;腹中冷而拘急——寒为痛因,寒主收引,此皆寒邪过盛而致;口淡不渴,舌淡苔白——阳气衰微,阴寒过盛。
2.阳虚寒凝证
病因:寒邪直中少阴,或它经误治损伤心肾阳气。
主证:背恶寒,手足寒;身体疼,骨节疼;口中和。
临床表现:背恶寒,手足寒;身体疼,骨节疼;口中和。
证候分析:背恶寒,手足寒——背为阳,督脉行之,四肢者,诸阳之本,阳虚故有此症;身体疼,骨节疼——心肾阳虚,寒湿凝滞,气血不荣也;口中和——和,不干,不苦,不燥,不腻之谓,说明内脏无火邪,无食积,无痰湿;脉沉——主里虚。
3.阳虚水泛证
病因:寒邪直中少阴,或它经误治损伤心肾阳气。
主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
临床表现:腹痛,小便不利,下利,四肢沉重疼痛,或见浮肿,或咳,或呕。脉沉弦。
证候分析:腹痛——阴寒内盛,阳失温煦;小便不利——阳虚气化不行;下利——小便不利,水气下趋;四肢沉重疼痛,或见浮肿——水气泛于肌表;脉沉弦——脉沉主里,脉弦主饮。咳、呕——水气犯肺则咳,犯胃则呕。
4.阴盛格阳证
病因:寒邪直中少阴,或它经误治而转属。
主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身反不恶寒,面赤,脉微欲绝。
临床表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身反不恶寒,面色发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出脉不止。脉微欲绝。
证候分析:下利清谷——阳气大衰,阴寒内盛;里寒外热——内有真寒,外有假热;手足厥逆——寒盛于里,阳不外达;身反不恶寒,面色发赤——阴盛于内,阳浮于外,阴阳格拒;或腹痛——阳衰阴盛,寒凝气滞;或干呕——阴寒气逆,胃失和降;或咽痛——寒盛于里,虚阳上浮;或利出脉不止——泻利过甚,阳气更虚,阴液内竭而致,脉微欲绝——正气大虚,气血运行将绝。
二、少阴病从阳热化阴虚化热证
病因:肾阴不足,邪从阳化热。
主症:心烦不寐,口燥咽痛,舌红,脉细数。
临床表现:心中烦,不得眠,舌质红绛,苔少色黄。
证候分析:心中烦,不得眠——肾阴不足,心火亢盛,扰及神明;舌质红绛,苔少色黄——阴虚火旺之象。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英帅 - 副研究员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