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下肢生疽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中医病名。下肢生疽指股、胫、膝、踝处肿溃之症。

解读下肢生疽在古代医籍记载中,有附骨疽、咬骨疽、多骨疽、朽骨疽、股胫疽、穿踝疽等,其中,生在大腿外侧的叫附骨疽;生在大腿内侧的叫咬骨疽,生在手、足、腿、脖等处破溃后的叫多骨疽。近代认为下肢生疽为附骨疽。鹤膝流痰,穿拐痰,均属于阴疽范畴,多发生在下肢骨及关节疾患。临床上以局部胖肿,跗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为特点。多因湿热风寒之邪流窜入里,留于筋骨,或肾精亏虚,全身和局部抵抗力下降,存在于机体其他部位的邪毒,乘机繁殖,经血循环入骨骼,使经脉被阻,气血不和,血凝毒聚而发为本病。临床主要分为湿热损伤下肢生疽,风寒湿邪下肢生疽,肾精亏损下肢生疽三类。

中医应用1、湿热损伤下肢生疽

症状:多见于儿童,发病部位以胫骨为最多,其次为股骨,起病急,先有全身不适,寒战,高热,口干,小便黄,舌淡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行瘀通络。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味。穿山甲、天花粉、乳香、白芷、赤芍、当归、皂角刺、怀牛膝、紫花地丁、浙贝母、防风、陈皮、甘草。

2、风寒湿邪下肢生疽

症状:发病部位以胫骨为最多,初起即有恶寒,发热,患肢筋骨隐隐疼痛,不红不热,痛如锥刺,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补益肝肾,温经散寒,祛风化湿。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味。黄芪、杜仲、怀牛膝、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全蝎、桂枝、党参、茯苓、当归、川芎、赤芍、熟地、甘草。

3、肾精亏损下肢生疽

症状:患者常有肺痨病史,初起外部无明显病变,仅觉患处隐隐酸痛;关节活动障碍,病变后期肿处溃破,时流稀脓,久则病口凹陷,周围皮肤紫胀,形成瘘管,不易收口,患肢肌肉萎缩,精神萎顿,面色无华,畏寒心悸,失眠,盗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两尺不足。

治法:益肾养肝,温经通络,散寒化瘀。

方药:大补阴丸加味。黄芪、炒知母、炒黄柏、熟地、龟板、猪脊髓、鳖甲、地骨皮、青蒿、苍术、全蝎、蜈蚣、甘草。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英帅 - 副研究员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