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鸬鹚I导弹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一九七七年秋天,对“鸿鹅”导弹成功地做了七次产品鉴定试验,其中有六次击中了目标,第七次试验“满足了技术规格要求”。于12月首次交付给德国海军航空兵两枚批生产的“鸬鹚I”导弹。海军检验官格林特尔·路得认为这种新式武器系统主要是用来加强海军F一104G战斗轰炸机的作战力量。该种新导弹可以从敌方防空区以外的地方发射,而且具有“发射后就走”的能力,这将使德国海军航空兵更容易完成其战斗任务。导弹的主要任务是杀伤海上和沿海目标,但也可以在波罗的海的沿岸和近海区并进入波罗的海和北海执行武装侦察任务1。

发展历史在1962年德国国防部首先与伯科夫设计联合公司签订了一个研究空对面导弹的“能力和限度”的合同。根据这个研究出现了AS34导弹也就是现在命名为“鸬鹚I”的导弹。还有一项与此项研究工作同时并进的是:由北方航空公司(也就是现在的国营宇宙航空工业公司的一部份)直接设计一枚空中发射的反舰导弹,它主要是根据德国和法国联合投资的AS33导弹研制计划和法国通用电报无线公司(属汤姆逊一CSF公司)投资的导引头头部研制规划而进行的。“鸿鹅”导弹是在一系列合同下由伯科夫设计联合公司和北方航空公司协同研究钓结果,其中伯科夫设计联合公司是主承包商。1967年10月,联邦防御技术和采购局(BWB)指定梅伯布公司为发展“鸬鹚I”导弹/F一104G战斗机系统的总承包商,并签订了一个初步发展合同。法国的北方航空公司、汤姆逊一CSF’公司和德国的博登湖仪器技术公司都是一些很重要的子合同商。北方航空公司负责导弹和飞机两者的部件安装工作,特别是导弹的惯性导航设备及其与F一104G飞机的导航系统的对接工作。法国承担的研制规划大部份是由北方航空公司/国营宇宙航空工业公司协调完成的。这样一种研制程序使得AS33导弹上研制的一些主要部件,在必要时经过修改均可应用在“鸬鹚I”导弹上。汤姆逊公司负责发展雷达导引头,博登湖仪器技术公司负责武器的计算机,而国营火药与炸药公司则负责导弹的动力装置。“鸬鹚I”导弹的全弹研制合同干1968年10月最后达成协议。这是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的一个由德国国防部授权的美国式合同,该合同在固定价格的基础上对按时、按成本并满足技术要求的交货附加有鼓励奖金。

尽管第一枚掠海飞行的“鸬鹚I”导弹没有装上导引头,但在1969年春和1970年春、夏分别用X3和X4试验导弹完成了试验任务,这在“鸬鹚I”导弹发展规划中是很重要的一步。1971年首批装上雷达导引头的XS试验导弹,在卡佐湖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发射试验。

1974年用XS导弹做了制造厂家试验。用X7导弹做的技术试验和用户试验,这些试验是由在马钦的61号试验局和海军舰队航空兵分别进行的。同时把综合式电子对抗设备装进了导引头,而且在所谓生产线和设备维修用的剩余研制合同(1972一76年)名义下,发展了一种称为ACS(自动测试系统)的全自动式导弹试验装置。

一个价值为四亿六千九百万马克的初步批生产合同干1974年签字,它要求到1981年生产出350枚“鸬鹚I”导弹,装好56架F一IO4G战斗机。1974年估计,350枚导弹的成本为四亿三千二百万马克,即每枚一百二十三万四千马克,而56架战斗机的装备费为三千七百万马克。然而还有许多没有预计到的技术问题一年以后才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最后的一项生产合同直到1976年11月29日才签订。

这项合同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联邦防御技术和采购局要求,在按标准生产的样机进行计划内的七次试射中应该命中四发。这个要求在1977年9月的头四次发射中就满足了。这就为大规模生产开辟了道路1。

导弹结构”鸬鹚I”导弹与其先驱型号AS30一样,也是一种靠滚动稳定的十字形弹翼的导弹,四个尖锐的后掠式三角弹翼安装在靠近弹体中心的部位,靠近尾部装有四个空气动力控制面。

弹体由几个承载段组成,弹的外形部份由外蒙皮和整流罩、仪表板组成。从逻辑上来说,导弹由弹头、战斗部和动力装置三个主要部段组成,它们由锁环连成一体。除了可拆卸的弹翼和控制面外,导弹在一个充氮的贮箱中作好发射准备才交货;可以从贮箱中拉出并安装在飞机的悬臂架上而不必进一步做功能试验。

特点由于德、法两国的协作,梅塞施密特有限公司为联邦国防部研制了一种“鸬鹚I”空对舰导弹系统。该系统吸收了其它武器系统的经验和复杂的技术。

“鸬鹚I”是一种带普通战斗部的全天候导弹,它能为装有高质量导航系统的各类战斗机所使用。这种战斗机在攻击时应能保持0.6一0.95马赫数的飞行速度。

“鸬鹚I”导弹使得驾驶员能在目标防空火力射程以外攻击目标舰。该导弹不受众所周知的各种类型的电子干扰。

通过周到的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证明,导弹的发射决不危及驾驶员和飞机的安全。

交付使用的“鸬鹚I”导弹装在贮运箱内。准备发射和维护是很容易的,只要对人员稍加训练就能在几分钟内把导弹装到载机上2。

攻击方式装备“鸬鹚I”导弹的F一104G战斗机以三种不同的方式攻击目标。其中有两种靠飞机雷达捕获目标,而第三种是用“光学”瞄准目标。在用雷达“捕获”和“锁定”的这两种攻击方式中,都可以用F一104G的雷达在敌方防空武器射程以外标定目标。这时将雷达获得的目标座标送入飞机导航系统。驾驶员将雷达关机,靠导航系统飞行,保持低空,对着目标从舰载雷达下面突破。雷达锁定式攻击:这种攻击方式主要是充分利用导弹的最大射程,因此增加了飞机和驾驶员的幸存概率。在导弹到达发射点之前,机载雷达大约在距目标35公里处开机,重新标定目标。NASARRF15N一A雷达锁定目标时,修正后的雷达目标数据和飞机的惯性位置数据都在机上的“鸿鹅”导弹计算机中转换成导弹座标系统并作为目标数据送给导弹。

雷达捕获式攻击:如果雷达因气候条件或敌方干扰而难于锁定目标的话,那可以按雷达捕获方式发射导弹。在这种情况下,再一次操纵雷达控制板上的小操纵杆,用雷达显示器上的目标标记点来标定目标。如前所述,导弹接收来自机上“鸬鹚I”导弹计算机的目标数据。

光学式攻击:如果机载雷达接收机不能工作或不能捕获目标而又出现临时目标时,驾驶员可以用光学瞄准具发射导弹。导弹的射程因受视力范围的限制需适当地减少。用这种攻击方式时,必须靠视力将导弹的纵轴对准目标。目标数据和在两种雷达式攻击中一样,也是从飞机传送到导弹中1。

导弹的使用“鸬鹚I”全天候导弹系统是用来对付各种海上目标的。它在有限的海域和岛群尤其适用,从而为陆基航空兵和海上航空兵所使用。“鸬鹚I”的攻击目标是各种不同类型和吨位的舰艇,这些舰艇都装有各种不同的防空武备,它们的射程考虑在6000一20000米之间,或者约4一14哩。

防空导弹和防空火炮的射程和精度实际上取决于海军雷达设备的性能。出于上述考虑,所设计的“鸬鹚I”导弹的有效射程使得“鸬鹚I”的载机能停留于海上防空武器的射程以外而免遭攻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