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溪为经穴名,亦为三部九候之下部地动脉所在之处,太溪穴属足少阴肾经,为输(土)原穴,主治月经不调、咽喉肿痛、咳嗽咳血等。
解读一、穴位之太溪太,大也;溪,指山间之流水。别名吕细、内昆仑。属足少阴肾经。输(土)原穴。穴在内踝后跟骨上动脉凹陷处,为肾脉气血所注,穴处凹陷大如溪,故名。
二、三部九候之太溪三部九候是古代脉诊方法之一,全身遍诊法。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动脉,在这些部位诊脉,如果那部的脉出现独大、独小、独迟、独数,即表示该经的脏气有寒热虚实的变化。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动脉,即下部地,也是太溪穴所在的位置。
中医应用一、穴位之太溪定位:位于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与跟腱、足底肌腱之间→踇长屈肌。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大隐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鸣,耳聋,视力减退,咳嗽,气喘,咯血,消渴,不寐,遗精,阳萎,月经不调,小便频数,腰背痛,足跟痛等。
操作:直刺0.3~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1、痉,先取太溪,后取太仓之原;脚病,太溪、次髎、膀胱俞主足痉不仁。(《甲乙经》)
2、配行间、肓俞、肝俞,治疗寒疝;配隐白、风门、兑端、脑空,治疗衄血不止。(《资生经》)
3、配昆仑、申脉,治疗足肿难行。(《玉龙赋》)
4、配仆参、内庭,治疗两足酸麻。(《杂病穴法歌》)
二、三部九候之太溪下部的地候,以候肾脏的病变。再根据七诊“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申荣旻 - 博士 - 北京仁医堂(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所属)